[1] 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社会变法维新的呼声高涨。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鼓舞,维新派认识到,兴办教育是救国之要途。1898年的戊戌变法虽如昙花一现,但不少维新措施,如废八股、兴学堂、结社团、办展览、出版报刊等仍被保留,从而,西式美术教育开始步入本土新式学校。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部分科别须开设图画课程。1905年,科举制度被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各地书院改为兼习中西学的新式学堂,当时新式学校便多达200余所。新式教育对师资的大量需要,促使师范教育、包括美术师范教育得到发展。同年,保定优级师范学堂开设了图画手工科,紧随其后,两江师范学堂1906年正式设立图画手工科,北洋师范学堂在1907年也开设了图画手工科。图画课有素描、水彩、图案画、中国画与油画等课程。不过,此时的新式美术教育虽然初具规模,其目却还在重视技能训练,附属于实业教育的目的。
油画成为重要科目
1922年成立的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图1-2-7),在校长胡根天的坚持下,所有课程、编制和学习进度,都向世界高等美术院校看齐。“西洋画科学制4年。学科方面,设有美术史、美学、艺术哲学、艺术概论、色彩学、透视学、艺术解剖学、图案构成法等等的必修课和副修科,以及国文、外国文(以法文为主修科、日文、英文为选修科)、音乐、体育等普通科目。”[18]
[3] 魏猛克:《上海美专新制第十届毕业纪念专刊》,1932年版。转引自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81-82页。
▲图1–2–1上海图画美术院校舍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