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負責人邵曉峰認為﹐雖然祖孫兩代雕塑家的風格流派不同﹐各有其獨特的創作方法﹐但其雕塑藝術都充滿了“寫意雕塑”的意味。而這種“寫意”則更多體現在對藝術觀念的延拓與造型語言的抽象化提煉﹐這是基於西方美術史發展規律的延續﹐更是展現了“寫意精神”在西方美術界的重要分量。據悉﹐展覽期間﹐康斯坦丁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其祖父謝爾蓋雕塑作品30件﹐捐贈他本人創作的作品29件。李亦奕
白俄羅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進入歐洲的門戶之一﹐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中白兩國攜手在文化領域展開了廣泛合作﹐美術館﹑博物館和圖書館之間的往來尤為密切。今年適逢中國與白俄羅斯建交25周年﹐由中國美術館與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合作﹐歷時兩年籌備的“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典藏精品展”10月24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展﹐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將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典藏精品搬到中國美術館的殿堂。
這批肖像雕塑的作者便是白俄羅斯著名雕塑家謝爾蓋謝利哈諾夫(1917─1976)﹐他是首批獲得蘇聯列寧獎藝術獎項的白俄羅斯雕塑家﹐曾于1956年至1957年期間﹐隨蘇聯藝術家聯盟訪問團到中國考察﹑創作。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杭州﹑廣州﹑武漢等地訪問期間作了大量速寫﹑素描﹑水彩和小幅寫生油畫作品﹐並創作了一批人物雕塑作品﹐包括齊白石﹑蔣兆和﹑李樺﹑白楊等繪畫和表演藝術家肖像雕塑﹐以及普通民眾形象。本次展覽主要呈現了謝爾蓋在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中國雕塑形象﹐生動展現當時中國的社會大眾形象及現實境遇。
出生於1967年的康斯坦丁謝利哈諾夫是謝爾蓋的孫子﹐1993年畢業於白俄羅斯藝術學院雕塑系(今白俄羅斯國立藝術學院)﹐是白俄羅斯當代雕塑藝術家﹐自20世紀90年代上半葉開始獨立雕塑創作。對他而言﹐雕塑是試驗田﹐他關注的焦點是雕塑家用象徵手法詮釋的人﹑人在社會中的存在﹑人與自己的關係﹐其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人群中的普通人。吳為山評價說﹕“在藝術上﹐既有隔代遺傳的細胞﹐也受到他所處時代的影響。社會結構的轉型﹐意識形態的變化﹐價值觀的改變﹐藝術創作理念和創作方式的多元﹐使得康斯坦丁更多地對哲學問題和人性進行著廣泛而深刻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與“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典藏精品展”同期開展的“塑痕中國記憶──白俄羅斯謝爾蓋謝利哈諾夫和康斯坦丁謝利哈諾夫雕塑展”﹐此展是中國美術館為促進中白文化藝術交流所舉辦的另一個展覽﹐也是2017年度中國美術館國際美術作品捐贈與收藏系列展之一。展覽展出謝爾蓋謝利哈諾夫作品53件﹐康斯坦丁謝利哈諾夫作品92件。其中謝爾蓋謝利哈諾夫的部分作品來自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別雷尼奇地區 V.K.比亞雷尼茨基-比魯利亞美術館以及白俄羅斯國家文學藝術檔案館。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