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和小夥子(油畫) 1866年 西利瓦諾維奇
典藏作品的獨特性和傳承性
塑痕中國記憶
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擁有從古代聖像畫到當代不同風格的重要美術收藏﹐本次展覽共展出57件館藏油畫精品﹐創作年代跨越19世紀至今﹐包括人物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作品基本串聯起白俄羅斯美術發展的清晰脈絡。
齊白石素描像中睡著的神態﹔李樺面部木刻般的深沉皺紋﹔白楊的嫻靜優雅﹔袁雪芬的戲劇程式表情﹔唐弢作為評論家的眼神﹔巴金洞察人生的沉思﹔蔣兆和的悲天憫人﹔廣東礦工的堅毅﹔南京車夫的樸實勤勞﹔鄉村郎中的專注﹔勞模的英氣﹔農民的憨厚……“一個外國人塑中國人的像﹐其根本不僅在於生理結構﹐更在于文化和心理。”吳為山認為﹐謝爾蓋刻塑的中國人間百態﹐由像及神﹐在中國社會與中國人之間實踐了他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藝術表現﹐滲透著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價值認同﹐體現了對藝術的敬重﹐對勞動的禮讚。可以說﹐謝爾蓋的藝術在記錄時代的同時﹐也成為時代藝術的代表而載入美術史冊。
接著觀眾欣賞到的是20世紀下半葉白俄羅斯的藝術作品。這個時期的作品在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典藏中佔了極大比重﹐有1.5萬餘件。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一組創立了白俄羅斯民族藝術畫派的新時代藝術家的作品﹐包括瓦申克﹑丹茨格﹑格洛米克﹑馬斯列尼科夫﹑斯切列馬申克﹑阿赫列木齊克等等。古格爾的《夢想家》和丹茨格的《門廊》呈現了戰後的生活﹔茨維爾闊的《普里皮亞季河》﹑馬斯列尼科夫的《白俄羅斯的故土》﹑達涅利婭的《銀色的秋景》﹑巴拉諾夫斯基的《安靜的冬天》展現了白俄羅斯風景畫家出眾的配色能力及對祖國的熱愛。在20世紀60年代的白俄羅斯繪畫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斯切列馬申克的作品﹐他是戰後第一個著眼於白俄羅斯民族文化傳統的畫家﹐這一特徵在其《G士爾瑪先生的畫像》(1968)中得以突顯, 該作品有著很強的平面性和裝飾性。1991年白俄羅斯共和國宣佈獨立之後﹐白俄羅斯美術開始走上自我更新和文化尋根之路﹐藝術家們一方面吸收西方現代主義影響﹐自由探索現實主義之外的各種表現形式﹐一方面從民族﹑民間資源中汲取營養﹐產生了像卡薩科夫《白俄羅斯》﹑科斯秋申克《把月亮送給我》這樣具有濃郁民族精神和現代風格的作品。
展覽從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俄羅斯藝術家開始﹐克拉姆斯科伊﹑列賓﹑希什金﹑列維坦﹑馬科夫斯基﹑涅斯捷羅夫﹑庫斯托季耶夫﹑謝羅夫等中國觀眾熟知和喜愛的藝術大家的作品均涵蓋其中。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館長弗拉基米爾普羅科普佐夫介紹﹐俄羅斯藝術是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典藏精品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是因為白俄羅斯藝術受俄羅斯藝術的影響十分深遠。19世紀中期開始﹐許多白俄羅斯藝術家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接受了藝術培訓﹐並在俄羅斯藝術的基礎上開始了自身的創作。先後有赫魯茨基﹑比魯利亞﹑茹科夫斯基等在畫壇嶄露頭角﹐此次選展的赫魯茨基的《玫瑰和水果》《男人的畫像》﹐比魯利亞的《早春》《冬日的一天》﹐茹科夫斯基的《春天的晚上》《聖誕前夜》等﹐畫風樸實深厚﹐平靜中內蘊詩意﹐顯示出對俄羅斯美術傳統的深刻理解與傳承。
“不管是老一輩還是年輕一輩的白俄羅斯藝術家﹐他們的創作都跟國家和人民生活有密切關係﹐而且目前白俄羅斯的藝術也受到了全世界的哲學思想﹑美學觀念和各種流派的影響。純敘述性﹑主題性的白俄羅斯藝術將逐漸演變為象徵性﹑隱喻的藝術。因此﹐作品不只與肉眼可見的物理現實相關﹐也與文化的現實﹑文化標誌性﹑象徵性的空間相關。” 弗拉基米爾普羅科普佐夫表示﹐“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典藏精品展”向人們傳遞了白俄羅斯民族文化偉大傳統的傳承性和獨特性。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道出了展覽的緣起﹕2016年11月﹐為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藏作品展﹐吳為山一行出訪了白俄羅斯。其間﹐在中國駐白俄羅斯大使館的協助下﹐吳為山來到了明斯克藝術區的雕塑家康斯坦丁謝利哈諾夫的工作室。工作室臺架上雕塑中的幾個似曾相識的形象讓吳為山為之一震﹐齊白石﹑巴金﹑李樺﹑袁雪芬﹑白楊……仿佛“他鄉遇故知”的驚喜﹐揭開了一段被歷史塵封的記憶。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