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馆中绘画作品不多,但每一幅都是精品。“人像发展历程”展厅的油画《对话》中,18世纪的德·庞斯侯爵夫人坐在一把镀金扶手椅上,迪尔福骑士和德·马尔格里先生侧身面左而立,身旁有一条西班牙猎犬。头发卷曲的弧度、猎犬的毛发、手指的肌肉等细节都被画了出来,令人仿佛置身其中。
卢浮宫馆长马丁内茨十分赞赏吴静的行为,他认为在杭州开设欧洲艺术馆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表示要为欧洲艺术馆图录写序。法国建筑遗产博物馆馆长埃玛纽埃尔·布雷翁告诉吴静,要在欧洲艺术馆的开幕式上给中国朋友们送个礼物。
吴静说,她开办欧洲艺术馆的出发点很纯粹,就是想让国内的博物馆变得多元化,让大家更方便地接触欧洲文化。自己只是“文化的搬运工”。或许,正是她的不忘初心,简单纯粹,感染了身边的人。
走进“和艺术家见面”展厅,一眼就看到了雕像《蒙面纱的女人》。它由意大利雕塑家朱塞佩·克罗夫雕刻,曾在1853年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据推断,这尊雕塑的历史比华盛顿美术馆收藏的同类作品《蒙面纱的修女》更为久远。因为其艺术价值极高,华盛顿美术馆馆长曾多次询问吴静“能否出让这座雕像”。
“让·巴普蒂斯特·卡波的人像雕塑”展厅的《渔童》无疑是卡波最着名的作品:一个年轻小男孩赤裸着身体蹲在地上,戴着渔民帽,手里拿着一个贝壳贴近耳边,笑着听着贝壳里的回声,准备再次起身奔跑。人物柔软的肌肉、浓密的卷发和迷人的微笑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十八世纪雕像《戴头纱的女孩》的故事,令吴静充满感激与感动。“展品的原主人,是一位60多岁的欧洲先生。当时有许多人曾找他,希望能够买下这件作品,但是都无法谈拢。因为实在太喜欢这件雕像,我忍不住致电表达愿望。”吴静说,这位先生得知她要在中国开一个欧洲艺术馆时,只问了她三个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件作品?你规划中的欧洲艺术馆是什么样子?你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博物馆?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殿堂,延续着文化的脉络。欧洲艺术馆落户杭州,可以让我们不出国门,便能跨越时空感受欧洲艺术精品。与此同时,也弥补了中国博物馆缺少世界级精品收藏的遗憾,彰显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包容性。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