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名作《桔颂》,采用象征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寄情。“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屈原对橘树进行拟人化描写和赞颂。王老在其中国画创作中,学习屈原托物言志,以物寄情。他的画作,画中有景,画中有情。茶花临寒不惧,傲雪怒放,王老以物寄情,他笔下的茶花,我们即可以洞见其不附不阿的个性,感受到他经历的痛苦,更可以体现王老浓浓的深情。
回来后我久久不能入睡,想着体弱多病的爷爷,想着那张紫藤画。
杭州的冬天又冷又涩,尤其每到寒流袭来更是数日阴云不开,满天铅灰色,令人压抑。这种天我去王老这里,每每见到他正襟危坐,凝视远方,若有所思。我知道他又在想着远方的故乡——武汉。
王老的大眼睛这时湿润了。我总觉得他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因为当时我们实在太年轻,还不能完全理解他。
1966年,文革狂飙突起,王霞宙先生在武汉不停地遭到批斗,并被三番五次地抄家。王老以命抗争,口吞藤黄(一种国画颜料)自杀,但自杀未果,被送进了武汉市三医院洗肠洗胃。几天后,他悄悄提前出院,不得不离开让他难以割舍又无法立足的武汉,避难杭州女儿家。
到了王老女儿家门口,暗褐色的房门半掩着,门缝里隐约可以看见一个魁梧的老者坐在旧藤圈椅上,身着灰青的中山装,国字脸,灰白的短发,眼睛微闭着。
小知青叶向阳
1976年即将到来,彤云密布,寒风凛冽,异常的冷。这天农场放假了,我又匆匆赶到爷爷这里去,半路上就下起了漫天鹅毛大雪,一下子整个杭州都笼罩在大雪中。
王老从桌上抽出一支毛笔,蘸了墨,凝视了一会儿。 “不错,不错,我先给你改一下。”
“我是隔壁家的小儿子,这是我下乡的知青朋友,听说爷爷画画画得很好,我们很想看看。”
“啊,爷爷,紫藤!”
王老女儿应声来开门,“呀,你们找谁?”
进门就一个软钉子,我们这些人只有十八九岁,顿时张口结舌,脸涨得通红。
我急了,赶紧说:“爷爷!我是杭州知青,很喜欢画画,就是画不好。我们下放在钱塘江边,那里不通汽车,走到最近的车站有十八里路。听说您是大画家,我俩今天起了个大早,特地赶过来。请你教教我。”
我们农场方圆几千亩种植棉花,每到盛夏,棉花花盛开,淡黄的,粉红的,挨挨挤挤,十分壮观。待到秋天,棉桃吐絮,丰收在即,那更有别样的韵味。闲谈中我多次向王老描述棉花地的胜境,还呈上我工余的一些粗糙的写生画稿,想不到后来王老竟创作出精美的棉花图。由此可见,王老是多么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得此噩耗,我第一时间赶到王老女儿家,但王老的遗体已被殡仪馆运走了。我只能在王老殒落之处低头默哀,悲愤欲绝。地上残留的殷红血迹,好似朵朵茶花盛开,不过这不是画在纸上,而是人们的心上。
“爷爷!爷爷!”我轻轻地喊了两声,走上去,在王老面前蹲下。
一推门就看见爷爷半闭眼睛躺在旧藤椅上稍息,连忙想退出去。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