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另一种距离——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而岚出,是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潘汶汛钟情的世界。在她的参展作品里,处处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画面里的树、石、莲花、飞鸟、风,都是她也是观众喜爱的。它们总带着清远、愉悦、悠扬、自生不息、沉寂不语的气质。
中华民族的乡风民俗,就藏在这些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之中。中国画,也延续着朴素而真挚的乡情、亲情、家国之情。
求其本源延续文脉
许江说,在数字媒体时代的“低头生活”中,抬头仰望的那番心灵品味已然远去。可喜的是,时下许多恢复了传统的古式中堂,披挂山水,点染花鸟,正合风雅之道的写照。旧时的家筑以林泉为居,但能乘中堂之绘邀风引月的,必有书香之谓。东方的生命美学,在如此花木写意之上,一方面明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观览理念,另一方面又传递四时素美的风雅情怀。此类“游于风雅”,恰是中国诗书之道的意涵。
乡村民俗是一种割舍不了的亲情。作为一名老西藏,40多年来,韩书力所见、所历、所画的乡风民俗,从人到事,甚至是一些很细微很普通的寻常小事,都令他一直难以忘怀,并实实在在地支撑着40多年的高原坚守。
“中堂之绘,往往以复数的方式布于四壁。”许江打趣道,这也是宗亲家族的风习。中堂之绘或悬于中墙,或挂在两壁,虽默默无响,却以节令四时与穗花写照互为掩映,尤其是它的拱卫之势化育着朝向核心的风姿。此一风姿既含家兴殷殷之祈,又带民乐陶陶之色。这种互照互生的方式,只有还原在中国民间的中堂文化之中,才能显其声响,发乎机妙。
穿梭展厅,记者看到,展览分为3个主题,依次分别为:
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看来,中堂是屋宇的空间重地,又是家族的核心所在。他说:“我所上的中学是福建沙县一中,那里原是一座孔庙,大殿恰是正厅的气派。上面挂着各类宣传绘画,有时是杨子荣打虎上山剧照,有时是珍宝岛勇士负伤冲锋的画面。这些画悬于高堂,令多少少年倚望!”这正是“文以载道”的经典化育,它以热诚的方式,给人以纯然的净化,让少年之志凝于心中,盘结成所谓浩然之气。
浙江在线12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走进被中国红深深包裹的浙江美术馆中央大厅,仿佛走进了中国传统的中堂——案、桌、椅、架一应俱全,正中悬挂着“风”“雅”“颂”主题作品,左右再配上各色书体对联,充满吉祥寓意的中国年味。耀眼的中国红,不时传递着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尊崇。
颂,堂正之颂——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家与国乃是所有人心中的圣地,是“颂”的永恒对象,因此家国观念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烙印。从一个家族中的“中堂画”可以窥见其堂奥之深、堂正之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正如此,才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观,汇聚了泱泱大国千百年来的正大气象。因此“颂”篇以中堂画的形式,谱写堂正之颂、家国之情。
参展画家冯大中自述,他1962年开始画中堂常见的老虎画,不管是题材还是意境上,经历了一系列蜕变——不喜欢所谓文人画的那些小情调、小聪明、玩技巧,他追求的是大气象和自然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