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7年12月9日(周六)19:00

此展览汇集了收藏在日本各地的约200幅熊谷守一的作品,呈现了他的明亮单纯、幽默又回味无穷的艺术世界。熊谷守一(Kumagai Morikazu,1880-1977)是日本近代画家,被认为是日本美术史上“野兽派”(Les Fauves)的标志性人物,出身富裕却过着贫寒生活的他,晚年又接近抽象绘画。本展是纪念他逝世40周年特展。
地点:重庆美术馆
本次展览以清高宗乾隆(1735-1795年在位)的文物收藏和与之相关的包装艺术作为展览主轴,展品包括器物、书画及图书文献等各类精美选件。展览将这些历史文物与现代人开创新品、建立品牌的概念相呼应,进而从乾隆品牌酝酿出成形的视角。展览分成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打开藏宝箱”展出的“百什件”盒内容丰富多元,不同类型文物汇聚一处的状况,说明帝王收藏来自四面八方,时间的跨度和区域的广度远超乎我们的想像。第二单元“最爱古董”,展示乾隆皇帝接触古物、考证用途,探寻历史轨迹的经过。第三单元“珍藏宝贝”,则藉由新制和再利用两类匣盒的交互使用,完整地记录了帝王管理清宫文物,从中应运而生的收纳想法与陈设艺术。第四单元“乾隆品牌”,旨在透过古董和新品的对比,传达出帝王品牌涵盖新与旧两项元素,所谓乾隆制造正标记出他以古为范、意图超越的想法。
本次展览由李秀实先生10个重要时期的节点组成,这些节点展示了他的60年艺术历程,并且更注重于文献的展览与呈现,历史感较强。1959年成名作《万里长江横渡》的写生小稿与当时媒体报道的资料、《春到兴安岭》所代替的主题性作品残稿、1985年“黄山会议”和“中国美协第四次美代会”的历史照片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及背后的故事和图文资料等,一代艺术家的点点滴滴将跃然于本次展览中。


地点: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
主讲人:小西泰孝(Yastaka Konishi)

熊谷守一:生命的喜悦
主讲人:司徒勇(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教授)、王晨(上海美术学院油画修复中心副主任)
本次小品展共展出王谷夫近作30幅,以雅集形式展开。作者旨在研究山水画的笔墨精神与草书精神的有机结合,突出书写性。书写性在其情感的引导下,表现为笔法的连续性、相关性和生发性。
讲座将通过分析解读地中海地区基克拉迪文化早期雕塑与中国良渚文化玉琮,深入讨论世界范围内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伦福儒教授在希腊基克拉迪群岛主持了大量考古发掘工作。他在爱琴海史前文化、语言多样性和人类认知的起源、考古遗传学和考古理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凡成就。
展期:2017年12月2日—2018年3月4日
丘园养素——王谷夫山水画小品展
主讲人:苏珊·阿尔科克(Susan E. Alcock,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
纪念李可染诞辰110周年——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展
北京:
展期:2017年12月6日—12月23日
上海:
作为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与画家的陈翔,原本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自小热爱绘画,其作品文人气重,蕴藉雅致,清新自然,得前人笔墨之趣,意境高雅,用笔爽利,设色沉稳而不失明快。此次所展出的作品,有手卷、册页、立轴、成扇、小品等多种形式,无不是画家多年积累的精心之作。
重庆:
美国:
同行——2017“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联合展
本次展览是全球“吃”设计先驱玛瑞吉·沃格赞(Marije Vogelzang)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来自荷兰的玛瑞吉·沃格赞毕业于埃因霍芬设计学院,目前担任该学院“人与食物”(Man and Food)专业带头人,2016年创立了荷兰食物与设计研究院,从事“吃”这一设计领域的研究长达18年。本次展览共展出14件装置、影像和设计作品。玛瑞吉不仅是对“吃”这一概念最直观的探讨,更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帮助人们感受和理解“食物是与人类关系最为亲密的材料”。开幕当天,她将通过讲座“吃设计:由食物触发的情感化设计”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
展期:2017年12月1日—12月3日
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18至19世纪中西成扇展
水色倾城——孙家珮作品展
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书法的历史告诉我们:书体的演变,总是出于人民群众在使用文字的实践中趋于简便的需要和美化的追求。所以,民间书法能最直接地向我们展示这一衍化过程的各个断面。而砖文作为民间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有其他方面所难以企及的地位,即砖文的兴盛时期——两汉至六朝,恰恰是书体与笔法演变最激烈的时期。而且砖文数量之大,也是其他民间书迹不可望其项背的。如果说前一时期对于简牍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不小的狂热,那么时至今日,对于砖文的冷漠,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地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二层



日本:
讲座将探索关于佩特拉——一座位于约旦南部,曾在公元之交作为纳巴泰王国首都的古城——的一些认知和以往存在的对这座伟大城市的误读。尽管处于半干旱气候区,但佩特拉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该地区长距离贸易链中的核心城市,并且大量的墓葬、神庙和宫殿都修筑于此。在此后的罗马和拜占庭时代,佩特拉也保持着繁荣。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参与了布朗大学佩特拉考古研究项目在佩特拉古城中心以北的区域开展的调查,希望能够追溯这一内陆城市的历史变化。
白蕉是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艺术教育家,上海金山张堰人,今年是白蕉先生诞辰110周年。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板块——“千年古镇,云间风流”、“书为心画,魏晋风韵”、“一代兰王,君子之交”、“匡时济世、匹夫有责”,通过百余件馆藏书画作品、名人遗物、史料文献,在以往周知的书画家维度之外,展现作为诗人、学者、艺术教育家的白蕉,立体呈现白蕉灿烂的艺术人生。其中,展览体量最大的一件是金山区博物馆藏1939年白蕉楷书《张母刘太夫人六十寿序》书法八条屏。
对英国艺术家与英国印刷文化的礼赞——从霍加斯到透纳
宁波:
本次展览将展出冯学敏先生的45件优秀摄影作品。冯学敏1953年生于中国上海,1982年担任《上海画报》摄影记者,1985年前往日本研修摄影专业。他在日本留学和创业30年,拍摄了大量反映日本民风民俗的摄影作品;回国采风逾70次,以故乡和中国文化拍摄主题,捕捉祖国的自然风光。他以摄影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中国和日本的美好风光、风土人情,其中包括一些世界遗产和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自然原生态等。此外,本次参展人冯学敏还将于12月1日15:30,在重庆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带来“中国文化之旅摄影讲座”。
地点:芊荷艺术空间
韩天衡及其弟子作品展
读书与藏书票艺术
地点:敬华艺术空间
地点:梅尔尼科夫美术馆
时间:2017年12月5日(周二)19:00-21:00
展期:2017年12月3日—12月13日
上海视觉艺术设计展
光辉岁月:Adolf de Meyer摄影作品展
时间:2017年12月2日(周六)14:00
潘天寿(1897—1971)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本次展览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潘天寿作品展,将展出120余幅潘天寿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献等。展览分为“高风峻骨”、“饮水生涯”、“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荡山花”和“守常达变”。从艺术风骨、教育贡献、画学思想、笔墨成就、构图章法、中式写生、传承与创新等多个方面出发,将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全方位地讲述作为艺术家、教育家、画学家的潘天寿,向观众展现这位立体的画史伟人。
展期:2017年12月3日—12月31日
冬日的艺术展依旧不少,在12月初的这一周里,最引人关注的有上海金山区博物馆的“君子如兰:纪念白蕉诞辰110周年艺术特展”,立体呈现诗人、学者、艺术教育家白蕉灿烂的艺术人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纪念李可染诞辰110周年——墨天神境·李可染最后十年作品展”,即展示李可染先生的画作,也呈现了其曾生活、创作的场景;此外,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非洲喀麦隆西部王室冠饰展”及法国卢浮宫朗斯分馆的“意大利时刻——上法兰西大区的杰作”也值得期待。
展期:2017年11月30日—2018年1月3日

地点:徐汇艺术馆
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
白璎的作品更多的是维系在对人物形象的造型、线条、水墨表达之上的艺术化再现。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白璎近年来的一系列新作,画作以“水”为题,而所呈现出的画面内容往往又与水没有直接关系。以“洇”为展览主题,由此成了一种立场,即隐即现,碧波荡漾处的直接恰又可成为一种间接。这是两个层面的相互关联,一面是水墨绘画的空间延展与扩散,另一面则是中国画与西方艺术相互接引后的相融与渗透。
展期:2017年12月1日—2018年1月14日
主讲人:李晓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本次展览通过对北部-加来海峡和皮卡迪大区的意大利作品独特的布展方式,将围绕来自十六、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二十余幅杰作展开对话,并设置四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将呈现风景画的悲剧色彩,第二个主题介绍那些被小孩包围着的女性形象的不同变化,第三个主题展现那些卡拉瓦乔追随者的作品,最后一个主题呈现了以神话作品居多的系列历史绘画。此次展览也将为在北法兰西大区的2017年的《意大利时刻》巡展画上一个理想的句点。
中国山水画的“图真”与“诗性”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