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开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部分组成。吴为山称,其中很多形象均有现实原型,作者曾亲自访问大屠杀幸存者,通过与他们交谈激发艺术灵感。组雕中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侵略者形象,皆表现我遇难同胞,遇难者群像的惨烈。
贺中令创作的《白山魂》(中国美术馆馆藏)。“绕白山十数日,跋涉数百里”,只为寻访英雄的灵魂,白山的儿子——杨靖宇。烈士的面孔嵌在白石里面,沉静安详。
田世信《朱耷小像》 “文心写意”旨在展示写意雕塑。除了关注自然、佛教、道与气,写意雕塑还一直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命运。

滑田友《出浴身段》杨冬白《饮水的熊》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很多雕塑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命题或者是配合阶级宣传教育,题材的宏大,雕塑的体量都较大。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支持,于2017年9月6日至9月17日举行。展出的雕塑均为20世纪以来的作品,撷取中国近一百年的316雕塑艺术家的590件作品,藉此展示中国雕塑近一百年的发展脉络。
喻湘莲、王南仙《大阿福》吴为山《南京大屠杀系列组雕》鸦片战争之后,殖民者曾在租界区内建立过一些殖民者人物雕塑,但数量、范围和影响力均有限,不能代表中国。人物雕塑的大量出现是由五四运动之后从西方留学归国的雕塑家们带来的创作,他们大多接受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学院教育传统,带回了写实人物雕塑创作的技法与理念。
从表现手法来看,他们基本延续了欧洲学院雕塑的传统,将人物雕塑作为一种精神品格的承载来表现。这段时期的肖像雕塑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源自学院传统,但是民国时期的肖像雕塑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面貌,他们的创作有各自的艺术特征。第二,由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国对西方雕塑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带有现实诉求,作品题材多为民主革命家和社会名流,表现时代人物。第三,民国雕塑家们在上海、杭州、北京和广州等重要城市开展的教学活动建立了中国最初的雕塑教学体系,使人物雕塑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对于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当下的人物雕塑创作的主要方向是深度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雕塑艺术本体层面的现代转型,在题材上有意识地选择了影响中国文化进程的重要人物,通过肖像雕塑的方式系统地塑造了传统文化的脉络。
韩美林《马》

据主办方介绍,20世纪初,中国雕塑家从西方引来肖像塑造法和纪念碑建造法,并尝试将西方古典写实手法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相结合,探索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语言,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雕塑家也学习了苏联的雕塑艺术。
与民间雕塑相同,艺术家在生存环境中从内容到材料获得灵感,他们充分运用随手可得的材质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制作方式,使内容与形式,造型与材料融为一体。陶土、石料、木材、竹节、金属等都糅合了作者对自然的认识与对艺术的思考。
吴为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型组雕(家破人亡)》钱绍武创作的《阿炳》,表现的是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本名华彦钧)。他身前异常凄苦,其创作存世的六首乐曲皆为民乐瑰宝,尤其是《二泉映月》已经成为蜚声世界的经典名曲。这件阿炳塑像没有表现音乐家磨难的面容,而是选取他沉醉于演奏的瞬间,旨在传递其内心的情感。这尊塑像中的阿炳身姿瘦弱,衣衫褴褛,令人怆然。

叶毓山《杜甫》“匠心着意”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雕塑。以“惠山泥塑”“泥人张”为代表的民间雕塑,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以夸张的形与色塑造了喜闻乐见的形象,展现了民间智慧的创造力。
对于彩塑,民间有诀:“三分塑,七分绘。”人物的性格神态、吉庆的民俗内涵等都依靠彩绘来体现,因此更为强调彩绘的作用。惠山泥塑色彩丰富而和谐,饱满而甜润,“泥人张”彩塑清雅精致,大吴泥塑常常点缀金色,凤翔泥塑用黑色勾勒边线,装饰意味浓厚。而皇城根下的北京泥彩塑着色富丽,用笔洗练,颇显灵动。
展览分为砥砺铭史、塑魂立人、时代丰碑、匠心着意、多元交响、文心写意、溯源追梦七大篇章。
江苏无锡的“惠山泥塑”于明清之际声名鹊起,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誉。其中,以“手捏戏文”一类作品最为精妙,“泥人张”彩塑是我国著名的家族雕塑流派,得名于清代道光年间雕塑奇才张明山。“泥人张”彩塑以高度的写实技巧见长,开拓了清末民初时期市民艺术的新风。民间雕塑题材广泛,凡世俗生活、神话传说等均有表现。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