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田友创作的《出浴身段》(1940年,
中国美术馆藏),脱胎于西方古典造型艺术,二战的烽火下,一切理想化的静穆之美归于幻灭,滑田友意识到战争击碎了古典艺术的神殿,也给人们的肉体、精神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苦楚。《出浴身段》是在古典主义废墟上站立起来,虽然承受着现实的重压,身体不再挺拔,但并非绝无希望。
为了这个展览,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与户外空间全用上了——“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于9月6日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撷取中国近一百年的316雕塑艺术家的590件作品,展示中国雕塑近一百年来的发展脉络。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物雕塑有主题化和类型化两大特征,着重表现领袖、工农兵等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这一时期的创作可视为1950年代开始的学习苏联潮流的延续,作品手法利落、特征鲜明,同时也存在风格相对单一的时代局限。

新时期的中国雕塑强调日常生活经验与大众媒介的介入,多元的形式语言与观念创新在变换的展示
空间中为雕塑本身建构了多重阐释维度,拓展了雕塑艺术本体的内涵。新时代的雕塑家多从微观的视角对各种材料进行混编、重组、延拓。雕塑家们不再强调整体与宏观的叙述,而是以一种多元化的方式吸纳传统,体现出一种清醒、冷静的独立意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不再是大而空,而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问题。
曹春生《少年英雄王二小》贺中令《白山魂》“砥砺铭史”主要展现国家重大题材的主题雕塑,代表作品有《孙中山总理铜像》(江小鹣)、《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刘开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以及近年来的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大型组雕创作等一系列不同风格的雕塑家就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题材进行的创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家们逐渐走出单一的写实主义观念与手法,推动了雕塑艺术观念的多元化与材料运用的多样化。从作品的整体面貌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基本类型:一是以学习西方古典雕塑技巧、语言和表现方式,倾向于视觉审美研究为特征的作品;二是形式探索类的作品。其中包括较为丰富的内容,比如以青铜器为创作资源,以西方现代主义各阶段的艺术特征为创作资源,以西方当代艺术创造为创作资源,以西方新原始主义为创作资源的作品等等。三是观念型作品。艺术家于各种材料和造型手段的运用中,寄予了文化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他们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出发,站在“人”的角度,而非想象中的“时代角度”来表述社会责任感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认知。
人像雕塑的历史在我国一直没有断掉。龙山、良渚、三星堆等遗址出土了精美的人像雕塑,主要用于祭祀、巫术与器物装饰,至魏晋开始有大量的佛道造像、陵墓雕刻中出现的人物题材雕塑,虽是服务于宗教与皇权,但很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其中,西汉李冰(约公元前302-前235)像、晚唐洪(?-862)像、五代王建(847-918)像等古代人物雕像,堪称典范。
“塑魂立人”聚焦肖像人物雕塑,回顾了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雕塑艺术本体层面的现代转型。
文楼《风竹》钱绍武《阿炳》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