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时代的召唤
4、本土•国际 Local•Global
纤维艺术与人类与自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关联,在今天运用自然或非自然的纤维材料进行创作,是对今日社会环境的一种挑战。从平面创作时期的编织艺术,历经立体表现时期的软雕塑,到空间塑造时期的装置艺术,以及今日对大跨度空间征服的悬浮艺术,纤维艺术以它的柔韧和温情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空间的改变而不断涌现出新的活力。在今天高楼耸立的水泥森林般的城市空间中,我们总感到一种自然温情的缺失,追忆那农耕的乡愁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园。时代给予我们机遇,我们面临着新的公共艺术的契机,如何在数字时代全球化的语境之下突破旧有的局限,指向世界的共同话题,并藉此重新建构新的文化语系, 提升纤维艺术中所蕴藏的创新活力,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纤维作为一种交流的眼光,连接着不同世代的同时在场。艺术进入二十世纪后,潮流的更新日新月异,纤维艺术也是如此。在新世纪之初,艺术家开始回望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回应历史节点所产生的影响,于是,纤维艺术表现为一种同时在场——不同世代的同时在场。当不同世代的纤维艺术相碰撞时,它们可以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与尊敬,也可以是对当下的一种反思与批判;可以是对明日何去何从的探索与追寻,还可以是对不同时空不同文化相交织的一种关注与尝试。今日世界的最大特点就是全球化,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也使得人们之间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淡漠。而纤维艺术,作为最传统最普遍最具有文化独特性和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艺术,它的同时在场,无疑能唤起人们对自身文化归属感的思考。
当代不是一种风格、一种潮流,当代性也不仅是这种风格和潮流的属性。当代艺术具有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而批判精神则构成当代性的核心。当代性关系到今日全球化、技术化、城市化、信息化社会的时代内涵,是当今时代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深刻根源。纤维艺术从传统手工编织,机织,工业化生产到数码编织,新材料、新技术运用日益多样,其具有时代创意的实验性特质,促就了其与时代文化的关联。纤维艺术与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发展、与生活环境的优化等多方面的联系,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重要思考。她代表了城市发展和物化思考与批判的创作倾向,在对造物关注的同时,进行对都市化中人们对物的认识、人被物化的质疑、对物化的判断批评以及对都市消费现象的反思。纤维作为一种产业的眼光,在"丝绸之府"的杭州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民众根基。杭州的丝绸、织锦是精致和谐之美的集大成之象征,拥有"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它们不只是单纯的生活消费品,它们承载了杭州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悟。杭州人似乎天生就有着纤维的性格、纤维的情结。断桥边的婀娜杨柳,满觉陇的金秋桂雨,梁祝的凄美爱情,白蛇的动人传说,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柔韵。而秋瑾的刚烈、岳飞的精忠、于谦的丹心,又在述说着一种韧的品性。这种柔韧正是纤维的品格。今天的杭州,已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悉心打造,杭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已成为中国服装第一街。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化竞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杭州市政府又在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建立了“中国纺织服装信息商务中心”,2008年该中心又创立了国内第一个专为纺织服装行业服务的大型综合空间——“中国116时尚设计创意园”,成为传统棉纺织产业向创意文化产业过渡的最好平台。基于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杭州的举办,将从艺术的原创精神上再次引领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带来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生存空间的创新。我们相信,纤维艺术三年展将拉动杭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纺织业、旅游业和创意产业的更新。
电话:0086-571--87138629
三年展名称:
织物编织从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上升到艺术门类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现代纤维艺术在20世纪初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到60年代已经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纤维艺术家,并且在瑞士洛桑举办了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纤维艺术展,从此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缘起晚于欧洲,她的发祥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马林•瓦尔班诺Maryn Varbanov)在浙江美术学院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现代壁挂研究所,万曼抱着对纤维艺术的满腔热情来到中国杭州,开始中国纤维艺术的新篇章。26年过去,如今在中国美术学院里,当年的壁挂研究所已拓展出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纳入了学院的教学体系,并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纤维艺术领域颇有成就的年轻艺术家。地域资源和人才资源二者兼备,纤维艺术的文化号角已经吹响。
“道”的运动是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这其中暗示了批判精神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革新动力。而另一方面,“反”者并非为反而反,而是返回事物的本源,去追溯事物的根本。这一部分将展出在全球化时代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思考,困境与挑战,社会发展与人的关系、对现代消费现象进行反思等具有批判倾向的作品。同时还包括带有实验性的多种媒介方式及运用数字化等高科技创新的纤维艺术作品。办公地点:中国杭州市南山路138号浙江美术馆一、 展览背景 Background
纤维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软雕塑”的实验代表,让人联想到织物和毛毡、纸和拼布,然而今天的纤维艺术所涵盖的,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眼光,引发人们对自身文化及生活状态的新一轮思考。“纤维,作为一种眼光”,将从多重视角来阐述“纤维”这一古老、久远但又与人类生活始终密不可分的物质在今天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及精神世界中的意义。
首届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将是世界当代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和艺术促进单位与时代、历史、城市的公开对话,她促使城市创意产业与新民间文化的联姻,在提升城市魅力、搭建产业平台的同时,推动杭州、浙江乃至中国的学术界、企业界、纺织产业共构新时代的立体文化舞台。首届杭州国际当代纤维艺术三年展将是世界范围内当代纤维艺术论坛的新坐标,她的持续发展将在世界范围引起文化聚焦。同时这一国际特色展览项目将从高端层面促进浙江文明大省的建设,提升浙江和杭州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首届杭州国际当代纤维艺术三年展将以它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作为引领当代纤维艺术发展的领航标,营造杭州这个东方纤维艺术的重镇,使三年一届的杭州国际纤维艺术展成为既具有立足东方本土艺术主体精神,又具有国际凝聚力的巨大的国际艺术盛会。
主席:许江 范迪安展览主题:
2013年9月,杭州将举办第一届纤维艺术三年展,这将是杭州这座古老的丝绸之府,在千年之后与历史、人文进行的一次隔空对话。
三年展邮箱:hzfiberart@zjam.org.cn由于手与心的相通,在纤维艺术彰显手工技艺的同时,手工与思想的完美互动使现代纤维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独具魅力。纤维艺术不仅仅是手工编织的一项技艺和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创作和理解世界的方法。在希腊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是一位伟大的编织者,她的名字在希腊语中即“梭子、纺织”之意,为了应对众多居心叵测的求婚者,这位忠贞而智慧的妻子设计了“织寿衣计”,白天纺织,夜晚拆掉,周而复始——这反复的拆解和重建是为了等待的延迟。在佩涅洛佩的故事里,编织之中的梭子作为时间的隐喻已然揭示了编织所具有的积蓄和期待的力量,这编织最后的凝结之物因此感人至深,独一无二。
江南素有织桑养蚕的传统,杭州丝绸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文化时期,那时杭州的先民就已能种桑、养蚕、织帛和制造原始的缫丝。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为富国政策。汉代,杭州丝绸就以其水准之高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唐代时,杭州盛产的绫类已有"天下为冠"的盛誉,成为宫廷贡品。南宋时,杭州市内呈现"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和"都民女士,罗绮如云"的盛况,其时的缂丝艺术更是织中精品,由此而称"丝绸之府"。可以说今天,杭州丝绸早已作为一种文化品牌享誉全球。同时,中国丝绸博物馆也设在杭州,这些都意味着纤维织物与杭州这座城市的密切联系。
Fiber Visions主题展将由“经纬天下”“手与心应”“反者之动”“刚柔并济”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关注的是作为纤维艺术起源的传统编织艺术;指与物化的手艺思想者;具犀利眼光的艺术创造者和关怀生态环境的艺术建设者,来形成本届展览的主题链。1、经纬天下:
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 2013
展览总监:马锋辉
(二)主题展
首届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将依托“丝绸之府”杭州独特的人文历史,凭借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以及会聚在国际知名学府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人力资源,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现代的展示空间和优质的国际管理机制,打造跨国界的当代实验艺术舞台。呈现既具有杭州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又与当今时代、生活对话的当代艺术,将杭州营造成重要的国际当代纤维艺术中心,展现人间天堂的国际文化实力。
2、手与心应:
4、刚柔并济:
展览时间: 2013年9月—11月
三年展网站:
在人类的文化史上,没有一种文化样式像编织艺术这样源远流长,它的历史甚至超过了绘画和文字。远古先人结绳记事应该说是人类对柔性材料维系结构的最早尝试。编织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丝织物出现,1958年在浙江湖州南郊钱三漾新石器遗址的下文化层中出土的绢片,被确定为距今4700年前的良渚文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而以经纬线织作的缂丝技术兴于唐而盛于宋,南宋时期的临安,以宋人山水为粉本的缂丝艺术充分发挥了编织的独特技艺,较原作更胜一筹,是中国编织艺术中的瑰宝。
三、主题与展览 2、手艺•思想 Hand • Mind
联合策展人:詹尼斯•杰弗里斯(Janis Jefferies英)、单增、阿萨杜尔•马克洛夫(Assadour Markarov保加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