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布夏(Jean Boucher)
理论副科
初建雕塑系一共有两个专业雕塑教师,除李金发(见插图05)外,另外一位是王静远(在国立杭州艺专任教三年,后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至1938年合并之前,在雕塑系任教的老师有李金发、王静远、魏达(Wegrtat)、卡墨斯基(Kamlensky)、刘开渠、王子云。作为国民党元老,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元培传播“雕塑”力度不可谓不大,并且他对“现代雕塑“的推崇与积极创办美术学校联系在了一起,明确积极推进”雕塑教育“的发展,这无疑对后来的雕塑教育的真正实施埋下了“伏笔”。
1929年秋—1933年春
法国老人像
1916年,蔡元培在“华工学校讲义“ 中谈及“雕刻”,认为“音乐、建筑皆足以表现人生观 ;而表示之最直接者为雕刻。”蔡元培之所以如此推崇“雕刻” 表现人生观的作用,给出的理由有二,一是雕刻“为种种人物之形象也”;二是因为“其所取材,率在历史之事实”。即雕刻以“人的形象”为表现对象,取材于“事实”。他又指出“我国尚仪式,而西人尚自然。”与中国雕塑人物形象鲜有裸露不同,“西方则自希腊以来,喜为倮象;其为骨骼之修广,筋肉之张弛,奚以解剖术为准。”尽管蔡元培没有在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之间做优劣高下的比较,但是对于崇尚“真实”、“自然”的蔡元培来讲,可能会偏向后者。何况西方雕塑以“解剖术”为基础,在科学风气日盛的20世纪初,无疑有更大的吸引力。
在杭州艺专的四年,李金发心情并不愉快,在此期间,他和林风眠的关系开始紧张。在任教的同时,他和建筑师何永乾在上海成立了“罗马工程处”雕刻公司,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李金发先后创作了《马祥斌军长像》、《李平书像》(见插图06)、上海南京大戏院35尺长浮雕(见插图)。看《李平书像》,可以发现,李金发这件作品较为拘谨,服饰用写实手法刻画,人物手执书卷,与其眼神相呼应,表现深思远虑之态。1931年冬,李金发辞去杭州艺专的教授之职,并关闭了罗马工程处。
价值
1931—1934年
1931—1935年
与“画家”由古代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不同,在晚清、民国时期,“雕”、“塑”工匠并没有自然转型为“雕塑家”,他们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作为“艺术家”的“雕塑家”是一种新兴职业,“雕塑家”的出现主要是借助两方面实现的:一方面,伴随西方美术传入中国,在许多重要文献资料中,“雕塑”被列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次归类划分,“雕塑”在“美术”中的地位确立,“雕塑家”的地位自然被提升;另一方面,雕塑家的创作扩大了“雕塑家”的社会影响力,增加了社会公众对“雕塑家”的认同。雕”、“塑”工匠和“雕塑家”之间出现了区分,“雕塑家”群体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教员除刘开渠、王临乙、周轻鼎外,曾在艺专雕塑系任教的老师还有王子云、曾竹韶、萧传玖、程曼叔、陈芝秀(1939年曾在国立艺专短暂任教。)等一批留学归来的雕塑家,也有国立艺专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留校任教,他们是姚继勋、王丙召、朱培钧、赵蕴修。其中留学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教师占据绝大多数,他们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老师分别为:
1937年春天教育部举办第二届全国美展。各类展品中雕塑26件。杭州国立艺专除刘开渠参展外,还有4位杭州艺专雕塑系培养的雕塑家参加了展览。其中陈得位是杭州艺专雕塑系1932年的毕业生,梁洽民是1935年的毕业生,卢鸿基、魏垣杨是1937年的毕业生。从参展雕塑作品的题材来看,明显是以现实题材为主。至此可以认为,民国现代雕塑已经具备了反映现实、参与现实的能力。
1931—1935年
一
王静远
党义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