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姓名
刘开渠
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时间
(1879—1958)
(1875—1960)
王静远
科目系科
各系在预科一年级每周增加课外水彩两小时;预科二年级每周增加课外人体速写两小时,均不计成绩。由该科任科教员自行评定之。
民国现代雕塑源自西方写实主义雕塑,主要由一批留学生传入中国,并借助雕塑创作使其在中国传播,从而生根发芽。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现有的史料梳理显示:民国时期,雕塑教育并没有在“中国现代雕塑起源”问题上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得出这个结论是悲凉的,但似乎正是一个历史事实。民国时期,基本上是“留学生雕塑家群体”在极为有限的雕塑创作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使“现代雕塑”慢慢渗入社会之中。由于雕塑创作机会的稀少,雕塑作品的造价昂贵,雕塑创作得以进行、雕塑作品得以问世都很困难,而这类机会多为“留学生雕塑家群体”所得。
正是在这一时期,刘开渠来到南京,在大学院担任抄写员和刻蜡板的工作,曾向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提及,自己想去法国学习雕塑。1928年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上,刘开渠再次向蔡元培提起此事,蔡元培答应回京办理。一个月后,刘开渠接到大学院公函,以“驻外著作员”的身份被派往巴黎。后来刘开渠回国,拜望蔡元培,并给蔡元培塑头像一尊(见插图02)。继李金发之后,刘开渠担任杭州艺专第二届雕塑系主任,并在杭州、北平两国立艺专合并后断断续续担任重要职位。李金发、刘开渠都为民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蔡元培对他们的提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
1946年暑假,杭州艺专迁回杭州,周轻鼎担任雕塑系主任,雕塑系任课老师有萧传玖、程曼叔、柳亚藩等。
李金发的这一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早期大多数人对与“雕塑家”的看法。民国早期是“雕塑家”开始成为“艺术家”的初始阶段,“雕塑家”慢慢走向社会上层,但是这仅仅是“开始”。李金发回国的时候,除少数有先见卓识的人士外,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们。李金发谈到“当民国十四年,我回国时,说起雕刻这名词,人们都误为是刻图章。”10沉迷于缥缈抽象的精神世界的诗人李金发不可避免地会质疑民国时期“雕塑”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以他会厌倦自己的“雕塑家”身份。在这方面,李金发和江小鹣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并不认为“雕塑”只涉及个人情感的表达,他积极入世,参与并推进了“雕塑”进入中国社会的历程。即使是李金发本人,不管其主观认识如何,也是这一“历程”的重要参与者。
大理石半身总理像
1931—1939年左右
国文
二五〇〇
王静远
2、雕塑家的创作影响。
1946年,萧传玖回到杭州国立艺专任教。1948年,萧传玖在国立艺专陈列馆举办个人素描、雕塑展,展出了《逼债》、《弃婴》、《抢米》、《救救孩子》、《工人胸像》等作品。
二
王静远
三、“雕塑家”的初期遭遇和社会身份问题
系
号码
二〇〇〇
木炭画
可以简略用下表予以表示:
品名
1918年,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及开学式的讲话中,倡导“美育”的蔡元培专门指出:“甚望兹校于经费扩张时,增设书法专科,以助中国画之发展,并增设雕刻专科,以助西洋图画之发展也。” 。可见,在蔡元培的认识中,“雕刻”和“西洋图画”是相辅相成的。在20世纪,许多人把油画和雕塑联系起来看,油画的流行与现代雕塑的兴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蔡元培把“美术”作为一整体来看,强调“美育”的他自然会极力推崇雕塑教育。 1920年,蔡元培在“美术的起原”一文中便指出,“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象(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括装饰品等)等。广义的,是于上列各种美术外,又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 在1922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成立纪念大会上,蔡元培再次重申设置“雕塑专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的认识显然走在许多人的前面。当时多数人对“西方雕塑”完全没有概念,在社会分工中,“雕塑家”这一职业也完全没有位置。
西洋美术史
从上述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国立杭州艺专对民国现代雕塑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由“民国雕塑教育”问题拓展开来,“民国现代雕塑”是一个值得重新审视和研究的领域,而决非“荒原”之地。如果忽略民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历程、民国雕塑家的求学历程,民国现代雕塑发生、发展的清晰脉络以及公共视野中的民国现代雕塑的出现,就难以解释“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整体历程。1949年建国后,新中国的雕塑创作、雕塑教育仍和民国现代雕塑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雕塑创作相比,民国雕塑创作似乎更具有开启性、复杂性和鲜活性。
在学生的回忆录中,对周轻鼎、程曼叔的教学风格有所提及。何燕明用“冷加工”、“热处理”分别总结程曼叔、周轻鼎的教学风格。程曼叔强调在观察对象的基础上,冷静分析对象特征,整体观察的同时,注意形体结构与解剖关系。要求学生从大的块面着手,逐步深入,注意块面之间的衔接关系与转折关系,要求交待明确,半点不能马虎。他的作品也以结构严谨、块面清晰而著称(见插图15)。周轻鼎则启发学生注意大的动态,注意雕塑的随意效果。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做速写式的记录。注意被表现对象的细小动作和神情,用形体变化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并强调“湿泥”本身的形态意趣,让学生捕捉“湿泥”带来的偶然启发。周轻鼎的动物雕塑形象传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雕塑思想(见插图16)。
塑
保罗·朗多维斯基(Paul Landowsky)(1875—1961)
备注
(4)傅天仇:傅天仇在国立艺专学习期间,受大环境的影响,曾创作一批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作品,如《沉思》、《暴风雨》、《丰收的愤怒》等。1946年4月初,傅天仇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个人雕塑绘画展,展出新创作的“写心”、“传意”的雕塑作品和对现实颇具批判意味的雕塑作品、临摹品(将近50件)。其中有浮雕作品《抗战八年赞》(共四幅:《洪水来了》、《共同筑坝》、《坝支狂洪》、《独占》)。观众对这次展览反应强烈。于是4月末傅天仇又在重庆中国工人福利社举办第二次个人雕塑展览,作品增至60余件,观众列长队购票参观。第二次个人雕塑展览结束的第二个晚上,傅天仇借住的隔壁房间起火,作品衣物全部被焚,只剩下电影摄影家司徒慧敏为展览拍摄的几张作品照片。1946年,傅天仇还创作了《反内战组雕》。
1926年在上海,蔡元培为李金发的《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和《雕刻家米西盎则罗》两书题了书名,李金发则应《申报》之情,给蔡元培塑了一尊胸像(见插图01),两人来往密切。1927年6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11月李金发来到南京,蔡元培当即决定让李金发在大学院秘书处任秘书,并兼任大学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2)刘开渠: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刘开渠随杭州艺专搬迁。在湖南沅陵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曾创作群雕,但是没有完成。当时他接到徐悲鸿和熊佛西来信,约他去成都创作《王铭章将军骑马像》。1939年,该像完成。1943年夏,成都市政府为纪念川军抗日阵亡将士《无名英雄像》,1944年,成都市政府邀请刘开渠做《孙中山铜像》((见插图13,位于成都春熙路)。这一坐像和中山陵祭堂里面的《孙中山全身坐像》有相似之处,但是刘开渠的作品在人物姿态、神情上更加自然,孙中山也更具东方人的特征。1945年,刘开渠又创作了和《王铭章骑马铜像》有诸多相似之处的《李家珏骑马铜像》(见插图)。在刘开渠创作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他在1945年创作的《农工之家》(见插图08)。《农工之家》是刘开渠的自由创作,不是定件,可以视为刘开渠当时思想的自然流露,这件作品也是刘开渠在民国时期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李金发担任雕塑系主任。雕塑系的设立表明近代艺术教育体系已经正式接纳雕塑专业,尽管雕塑系最初只招收了6名学生,但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开端。蔡元培几年前在国立北平艺专没有实现的愿望此时终于实现。
1933年,刘开渠回国,随即拜访蔡元培。当时鲁迅也正好在蔡元培家,他对刘开渠说“过去中国人只做菩萨,现在该是轮到做人像了。”鲁迅的这句话后来成为雕塑界的名言,他清楚地点出了民国时期雕塑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脱离以往的传统雕塑功能,开始为现实生活服务。尽管鲁迅有此远见卓识,但是当时雕塑家所面临的环境仍旧十分困难。刘开渠回国以后,邻居都叫他“做泥菩萨的”。警察把他视为摊贩,多次叫他去登记。尽管有江小鹣、李金发等人的雕塑创作在先,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雕塑”仍然是十分陌生的。雕塑创作的环境也不好,刘开渠最初得到雕塑定件,源自郁达夫的介绍。刘开渠为郁达夫的一个朋友的母亲做了一件浮雕头像,郁达夫在背面撰写了铭文。作品完成后,却被埋到了坟里。可见,当时的大多数人没有做头像的习惯,人们对“雕塑”的理解仍囿于以往的成见。
六、结束语:
美学
三
在梳理民国雕塑教育之前,这是必须给出的定位,也是当时现代雕塑的具体语境。在民国雕塑教育中,特别是在1937年之前,在雕塑教育方面,无疑国立杭州艺专的重要性要大于国立北平艺专。1938年两校合并,两校雕塑专业随之合并,一直延续到1945年。此后直到1949年,两校雕塑专业发展并驾齐驱,各有侧重。
滑田友
王子云
亨利·布沙尔(Henri Bouchard)
五
音乐
(1)王临乙:1942年,第三届全国美展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举办,除有激发人民斗志的目的外,也有借此“沟通国际间之文化,博得盟国人民之同情之意。”因此该展览偏重抗战题材,对这类抗战题材的作品放宽数量。作品来自14个省市,送交作品的艺术家有960人。与以往两届全国美展比较,此次展览的作品总体数量较少。但是雕塑作品数量有所增加,共有32件作品参展。据前文可知,王临乙有作品《汪精卫跪像》(见插图12)参加了这次展览,引起了极大反响。在这次展览上,刘开渠、王临乙、姚继勋获得雕塑组三等奖(一、二等奖空缺),刘开渠、王临乙分获奖金4000元,刘开渠的获奖作品是《女像》、王临乙的获奖作品是《大禹》(即《大禹治水》)。姚继勋是杭州艺专雕塑系1938年的毕业生,后担任该校教师。姚继勋是杭州艺专雕塑系1938年的毕业生, ,后担任该校教师2、3年左, 右,后到上海油画雕塑院工作。据朱培钧回忆,姚继勋的作品是动物雕塑《母鸡》。
军事训练
这一时期,学生敏感于国家时局变化,许多作品富有生活气息,一改以往只注重写生的局面,创作上亦有所突破。比如,1948年毕业的学生就创作了一批讴歌劳动大众、鞭挞现实的作品。
石刻
曾竹韶
王临乙
1931年冬李金发离校以后,艺专聘请了两位外国教授。卡墨斯基是白俄罗斯人,崇尚罗丹风格,重视基本功,对人体结构要求很严。在雕塑系任教3年,刘开渠回国以后他还在任教,后因生活作风问题被辞退。魏达是英国人,系上海魏达洋行的主持人之一,擅长石刻,艺术风格典雅细腻,擅长运用三角定点仪,只教雕刻,教学模式有些呆板,类似作坊式教学。1933年,刘开渠回国任教。
一五〇〇
(1870—1939)
王静远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举办第一届全国美展,由教育部统筹,有来自20多个省区的作品参展。雕塑全部出品52件,属于“现代雕塑”作品范畴的有15件,李金发有《总理像》参展,王静远有5件作品参展,见下表:
在历史资料中,李金发被奉为“中国雕塑界之泰斗”、“中国雕塑教育的开拓者”、“中国现代象征派诗人之祖”。最早把“雕塑界之泰斗”称号给李金发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李石岑,他在给李金发约稿的信中写到“先生为我国雕塑界之泰斗,如有关于雕刻上理论之文字,尚望撰写一文赐登《民铎》杂志,如何之处例望示知。” 李金发之所以得此殊荣,可能和李金发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专业是“雕塑”有关,他是“科班”出身。关于江小鹣早年在巴黎的学习情况,笔者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料依据,凭一些零散资料可知:江小鹣在巴黎先学习了两年素描,后来兼学绘画与雕塑。 1928年,李金发担任国立西湖艺术院第一届雕塑系主任,作为“中国雕塑教育的开拓者”,这无疑增强了他的“泰斗”身份。再加上李金发的“诗人”身份,所以其获得“泰斗”称号也非偶然。不过李金发对“雕塑家”的认同并不高于古人对“雕”、“塑”工匠的认同,这和他对自己“诗人”身份的重视形成了鲜明对比。谈到“诗”和“雕塑”的关系时,李金发曾说:“完全没有关系,在做诗的时候,忘却自己是搅泥凿石的武夫,而是一个工愁善病的骚人。诗和雕刻的艺术太悬殊了。”9这里的“武夫”其实和“皂隶”的含义相近,隐含着对雕塑所包含的体力劳动的鄙视。
作者姓名
博物
具体到个人关系上,蔡元培对现代两位重要雕塑家有提携之恩,这两位雕塑家就是李金发和刘开渠。不能把蔡元培对雕塑人才的发掘、培养仅视为他和雕塑家的个人交往。和他提议创办国立艺术院一样,他对雕塑家的支持应视为其“美育”思想的具体贯彻。
透视
傅天仇1942年至1945年在国立艺专雕塑系学习,他的整个学习生涯都是在重庆沙坪坝磐溪黑院墙新校址度过的。他在回忆录中谈到了这段学习过程。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一)当时艺专战时气氛浓厚,各种政治力量复杂。(二)各种艺术思潮都有崇拜者,艺术思想较为活跃。(三)雕塑系是在泥灰糊成的临时房子中上课,专业课只有临摹欧洲古代石膏像和头像、人体模特练习等基础课,没有构图课、创作课(据王朝闻回忆,在杭州期间,王子云曾开设构图课。周轻鼎回国不久,便开设构图课。但他未明确是在国立艺专时期,还是此后的杭州国立艺专时期)。但学生受环境影响,自觉创作了一些具有革命倾向的作品。(四)战时石膏极为稀缺,没有石膏翻制作品,因此许多作品都没有保留下来。(五)雕塑系学生毕业以后,基本没有就业机会。
美国人半身石像
1934—1939年左右
本文以时间顺序,对国立杭州专雕塑专业的发展作一简略梳理,从发展过程中选出关键点,以“事件发生”为基础,引申出与“中国现代雕塑起源”相关的深层问题。
(3)周轻鼎:1946年,周轻鼎回国,在重庆即担任国立艺专雕塑系主任,后任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主任、教授。建国前,周轻鼎曾参加“三反”斗争,公开展览雕塑作品,揭露执政当局的黑暗统治,比如他曾创作浮雕《八口之家》和圆雕草图《流民图》,表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在作品标题上注有“献给国民代表大会”等字样。对于当时的执政当局来讲,周轻鼎创作的此类作品无疑极具挑衅性。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的腐败气象日益明显。为了镇压共产党,采取了许多限制自由的极端措施。加上长年战争,民不聊生。这些现象都会引起雕塑家群体的关注,周轻鼎的此类作品是雕塑家介入现实生活的生动事例。当时杭州艺专雕塑系的一些学生也创作了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国统区的反抗声音在雕塑领域折射出来,这表明“雕塑家”已经不仅把自己视为“工匠”,或把自己视为仅为达官贵人塑像的受雇佣者。这反映出雕塑家自我认同的重要转变。
从1932年至1937年,杭州艺专共培养了15位毕业生,其中有4位学生的作品入选1937年教育部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很多学生中途退学,成为肄业生。这些学生便是杭州艺专培养的我国第一批雕塑专业学生。
几何画
狗石膏像
一、蔡元培对“雕塑”的理解以及与雕塑家的早期渊源
泥塑
二、1928年至1937年杭州国立艺术院、第一国立杭州艺专时期的雕塑系
1937年,王子云来雕塑系任教,不久便跟随学校搬迁。
周轻鼎
1933年底,刘开渠开始在杭州艺专雕塑系正式从事教学工作。面对学生多模仿罗丹风格的现状,他在教学中强调三点,一是加强基本功训练,让学生打下坚实的雕塑技术基础;二是让学生增强“自我感受”能力,把雕塑创作建立在自己的体会之上,从而增强雕塑的现实感。三是让学生广泛阅读,增强文史方面的修养。其实这三点都反映了刘开渠自身对雕塑学习以及创作的心得。刘开渠在雕塑创作上反对“今不如古”的观点,这一艺术观点正好契合传统雕塑向现代雕塑的转型,现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表现现实、干预现实的能力。为此,刘开渠曾带领学生到杭州市里去宣传雕塑艺术。这样的“契合”为刘开渠成为现代雕塑的开拓者奠定了基础,刘开渠对雕塑的态度和李金发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决定了两者后来发展道路的不同。1935年,刘开渠除创作《蔡元培像》,还创作了《李朴园像》(见插图07)、《雷圭元像》(见插图08)。正如刘开渠所说:“雕塑品的形式要稳重如山,要俭朴深沉、含蓄完美。”30刘开渠的这些头像的确表现出了他上述艺术追求。在杭州的这段时期,刘开渠还创作了《委员长像》(见插图09),这件作品是为杭州中央航空学校创作的,在上海的铸铜厂完成了翻铸,刊登在了《良友》杂志上。由于战争,没能交付使用。刘开渠创作的这件作品非常出色,充分利用了埃及雕塑中的“正面律”。蒋介石戎装佩剑,形象威严,强调了他作为军人的特征,整体气质颇佳,细节处理尤为精湛。刘开渠对细节的强调一直是他雕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对细节的重视又和他“关注现实”的艺术思想密切相关。
木刻
1936年,刘开渠曾在杭州组织师生雕塑展,并在6 月在杭州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现代雕塑社团——“中国雕刻师协会”,主要成员有卢鸿基、王朝闻、陈得位、曾新泉、吴玉仙、丘云、丁祖荣、梁洽民、魏恒扬、谢连盛、李玖光、朱同仁、姚继勋、郑天送、凌南隆、张祖武、黄心维等 18 人,主要是国立艺专雕塑系所教的学生。仅见记载的一次活动是 1936 年 7月1至3 日在杭州长生路35号中国青年励志会举行的雕塑作品展。林风眠《中国雕刻向何处去》、林文铮《中国雕刻的前途》、李朴园《祝中国雕刻师协会》、雷圭元《希望中国雕刻家多致意于庭园雕刻》、叶云《写给中国雕刻师协会展览会》、刘开渠《我希望于雕刻师协会诸位者》、卢鸿基《我们底希望及其它》等 7篇文章。
四
国立艺术院时期,雕塑系学制5年,预科2年,本科3年;1929年进入杭州艺专时期,雕塑系设高中部3年,专科3年,共6年。当时雕塑系课程设置模仿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教室也模仿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室(见插图03)。艺专雕塑系重视素描教学,在六年学制中,前两年主要练习素描,时任教务处长的林文铮在“本校艺术教育大纲”中指出,“绘画、雕塑、图案,既同属于造型艺术,自有其共同的基础,一如自然科学之根据于数学,素描即是造型艺术的基本。” 3年级开始有泥塑课,主要是临摹石膏头像。专科一年级以临摹半身、全身石膏像为主。专科二年级至毕业,以临摹半身、全身人体为主。三年级开石雕课,由于师资原因,时上时停,主要以泥塑课为主。当时杭州艺专强调文化理论课学习(见插图04),美术史教师有林文铮、李朴园、姜丹书。文化课教师有钟敬文、张天翼、黄纪兴。具体课程设置见下表:
程曼叔
五、第二国立杭州艺专时期雕塑系教员构成以及教学情况
1941年,萧传玖应邀回到湖南,在衡阳举办个人绘画、雕塑展,在战时成为文化中心的衡阳一举成名。
法文
中国美术史
留学生姓名
刘礼宾
西洋美术史作为公开演讲,本校各部学生均得随堂听讲。凡未经课程表之规定者,得免参与该科之学期考试。
李寓一在《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二)》“雕塑部之概况”尤其推崇王静远的五件作品,认为“作品最佳者当推王静远女士”,并对五件作品作了详细描述。
王临乙(1938年,校长滕固)——刘开渠(1940年,校长吕凤子)——王临乙(1942 ,校长陈之佛)——周轻鼎(1946年,潘天寿)
西格罗斯(Paul Niclausse)
约1930—1936年
1、雕塑系教员情况以及总体氛围
解剖学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