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在画面上题字的样式改变了宋代写实的视觉表达,是反写实的,他首先打破了以往的空间构成,画面变得平面化。但这种样式,一直到了清代才成熟,也是在这时候,书法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齐白石 释文:鸳鸯福禄,富贵吉祥。款识:再生仁兄清属。戊子,八十八岁齐白石。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
我认为,作为纯画家来说,能够做到最朴素的、能掌握用毛笔来书一些字体,这已经够了。
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
张桂光认为:“芥子园就教画山水树石花鸟人物画法,并没教书法,人们不是一样取得成功吗?”其实,我猜他并不了解《芥子园画谱》。因为在清朝以前,是没有《芥子园画谱》的,它是康熙年代出现,而且当时的印刷数量有限,是水印木刻,有颜色、有层次的。到了上世纪20年代,有出版社把康熙年代的《芥子园画谱》翻印。但数量依然有限。真正印刷数量大的,应该是195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用黑白印刷《芥子园画谱》,直到这时候,这本书才真正普及。
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话题探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参与讨论的名家也从广东辐射到了全国,目前基本形成了几大阵营,“书法核心论”“书法绘画辨证论”以及“伪命题论”,第三种主要在江浙地区,在他们看来,书法对于国画的作用是与生俱来,不需要探讨的。所以,在某些画家看来,这是个伪命题。但更主要的观点,还是集中在前面两者。 何家英跟张彦的观点都没错。元代以前,尤其宋代的画,题字是比较少的,而且画家还把名字藏在画中的角落,那时候,书画家的确不会把书法当成问题。但从元朝张中开始,他画花鸟画,故意大面积留白,让人题字。这种样式后来慢慢取代了宋代工笔画的主流位置,并发展成为了中国文人画的主流。可以说,在世界美术史的角度,中国画是最早进入现代意识的画种。张中的出现,正是这一转型的标志。 绘画应该注重全面修养的,包括音乐、戏剧等方面的修养。作为一个画国画的人,我觉得是应该强调他的艺术修养,书法写得好,当然会给画面加分,而且在细微的观察、用笔上也会有微妙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书法跟国画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例如我们懂音乐、京剧对国画都会有帮助,但相比这些艺术方面的门类,跟国画最密切的,应该是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