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生捐赠的这批56件作品,是他晚年创作的抽象彩墨和水墨作品及书法,是他的新探索,通过点、线、面的交织,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与相应的心理感受,就好比文学描写中的“意识流”。他还捐赠了16件他的师友作品,这其中有他结婚时,林风眠、陈之佛画给他作为贺礼的作品,吴冠中称之为他的“结婚证书”。
吾道非予道,论艺非论价。价早晚不同,画还是此画。
“现在画画的人很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很多都是垃圾。那些画家名录,登满了画家电话、地址,这简直就是变相的妓院。”
除了新加坡,吴先生还将很多精品捐给了香港艺术馆。据坊间传闻,1980年代初,南京艺术学院教师陈德熙辞职去了香港,平时任夜校老师,教一些中国书画的知识,收入平平。夜校中有一个犹太人商人的学生,爱好艺术,两人很快成了莫逆之交。犹太商人鼓励他开画廊,他说不懂做生意的门道。犹太人说,艺术你懂,生意我懂。于是就由犹太人出资在香港开了一个画廊,让陈德熙到大陆收购作品。
2010年12月20日,展览开幕。展览的作品创作年代从1954年一直延续至2010年,分别陈列在7个展厅,按吴冠中的人生轨迹被分为“苦觅”(1919-1976)、“热土”(1977-1999)和“深歌”(2000-2010)三板块,将吴冠中横贯半个多世纪中西融合的艺术追索清晰呈现。似乎,展览的主人就冷峻地立在台上,许江借用了吴大羽的一句话说:“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
无锡博物院黄院长告诉我,“文革”中,宜兴的造反派将吴先生的祖坟也给刨了,给他造成很深的伤害。1980年代中,吴先生在无锡举办过画展,展出一百幅作品。当时吴先生的作品每件不过两三千元不等,但在无锡展出时一件也没卖掉。这件事也给吴先生打击不小,他对家乡很失望。据说,晚年他不愿与家乡的领导接触,上门都被拒之门外,更无作品捐献给家乡了。
6月26日下午,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点交借展作品时,在出租车上得到91岁的吴冠中先生于昨夜去世的消息。想想半年前在吴先生家接收他的捐赠作品,当时先生还是健步如飞,真难相信短短半年便遽然离去,他不能看到我们策划的大展了,心中不禁有阵悲哀与失落。
何曾有梵高,初无毕加索。独往而独来,海天翩一鹤。
吴冠中《周庄》拍卖会
吴冠中的这批捐赠,是刚刚开馆不到半年的浙江美术馆所接收的最重要的藏品,一下提升了美术馆藏品的档次。时任馆长的马锋辉表示,要好好策划举办一次吴冠中艺术大展,展览的作品将是先生捐给国内外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所有的作品。吴先生对这样展览充满着期待。
“现在全世界把传统叫得这么强的,恐怕中国是第一了。拿祖先的东西来对抗人家的创新,那还是阿Q,肯定吃亏。”
在点交借展作品时,我们无意在一幅描绘朱碧琴肖像的油画作品《画中人》背后,发现吴冠中亲笔写下的留言,左上写的是“奔腾、跌宕,画图绕终生,坎坷犹未尽,彩点粉飞迟暮,白发人祈安宁。”右边则是画的标题,不知为何,“‘他和她’纪念”几个字被随意地划掉了。
四
为此,童中焘先生专门撰文与之商榷,逐条辩论。称吴先生这种俨然“智者”、艺术“救世主”的样子,号召推倒“中国画”之“墙”,岂不显得狂妄、可笑!
上中学的时候爱诗歌,常在《诗刊》的封底见到他的作品,很清新,说不清楚是国画还是装饰画。他的画如诗,成了《诗刊》的标志。当时没有把他看成是大画家,只以为是画插图的青年画家。
抽象非无象,象乃超象外。艺术似参禅,艺人多狡狯。
五色珊瑚网,纵横见线条。宫商方迭奏,不是雨潇潇。
吴冠中与香港和新加坡有不解之缘,生前把许多精品之作捐给两地艺术馆。
一
2010年春,展览开始筹划,陆续向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香港艺术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北京鲁迅纪念馆等办理吴冠中作品的借展手续,加上浙江美术馆共有七家的吴冠中作品将展出。展览筹备工作很顺利,我想着将在展览开幕时,吴先生又将有一番什么样的惊世骇俗之语。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