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的临安府,南宋画院以制度周密、画风创新而云集天下艺术英才,为中国艺术史留下瑰丽画宝。这样的绘画创作精神和管理理念深深影响着杭州画院。自1985年成立以来,他积极进取、砥砺奋发,承袭了南宋画院优秀传统,造就了一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队伍,创作出了一大批紧扣社会时代脉搏、记录杭城民生的优秀作品。
家和事兴,一幅精致的工笔
杭州画院非常善于借势运笔。自2006年以来,杭州市的重大美术展览活动,基本都由画院和美协共同举办,活动既有质量,又有规模,吸引了广大美术工作者的广泛参与,得到了美术界的认可。在2005~2010年的5年间,画院没有自己的办公、展览、交流的场所,画院领导班子成员,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争取到了岳王艺术城、灵隐宾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余杭)管委会、中国棋院杭州分院等社会团体的支持,先后建立了岳王艺术城、灵隐、西溪和钱塘江畔的采风创作基地,为政府节约了几百万元的房租开支,给采风、创作、展览等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争取社会资金赞助300多万元,全部用于美术创作、活动开展和基地装修,其中的“新杭州—‘三江两岸’油画精品展”和“全国著名画家画杭州”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被文化部列入全国美术重大工程优秀创作扶持计划,还得到了40万元的扶持奖励。这些活动既团结了大批优秀创作人才,也出了一批精品力作,更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南宋画院在800多年前的宣和年间,虽然以宫廷生活与人物为主,但已经出现艺术重心从庙堂之上向市井之野倾斜,涉猎西湖景色和临安街市等题材,让艺术走向群众。今天,在杭州市政府和市文联等部门共同推进文化“走进社会、走进群众、走进生活”的活动中,杭州画院作为一支劲旅,正在展现他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风采。
2006年以来,在6年多时间里他们共举办了50多个大型展览活动,组织了10多个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了30余本画册,编印了近30期杂志,争取到了300多万元的社会赞助,引进了9名美术人才。2009年被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评为“基层文化建设示范点”,并取得了两个国家级的美术奖项。
文 彭茗玮
好多年的惯例了,每到元旦、春节前夕,画院会联合美协组织画家开展“三下”(下农村、下工厂、下部队)活动。元旦、春节期间常常可以看到,在村口支起一张张桌子,书画家们免费为村民们写春联。手冻僵了,脚冻麻了,最多的一天一个画家写了200多幅对联。每当一幅幅饱含祝福情谊的春联送到村民们的手中,大家伙儿乐开了花。
一幅惟妙惟肖的白描,无论光影如何变换、描述的对象如何复杂,始终都是简单线条的排列组合,这一种简单就是驾驭线条、块面的灵魂所在。承继当年南宋画院严密全面的管理“衣钵”,杭州画院在领导班子、编制体制、房屋置换、队伍建设等线条、块面上做出了大胆的调整和组合。2005年,在市领导和机关的支持下,打破常规,聘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博士生导师)姜宝林先生出任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何加林任副院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子翔任常务副院长。张子翔在画院发展处于最低谷的时候,重新回到画院挑起了主持全面工作的重担。他融合艺术家的挥洒与管理者的决断,把管理画院当成艺术创作,一面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一面加强绘画创作及学术研究工作,从治院理念、创新思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画院领导班子火车头般的强劲引领,拉动画院在健康轨道上突飞猛进。紧接着画院在编制体制上由原来的差额拨款单位变成了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彻底解决了画院发展的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艺术创作和画院发展中去。杭州画院与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合署办公,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有效整合了杭州美术力量,团结壮大了创作队伍,走在了全国美术团体改革的前列。
所有的荣誉和光环对于追求艺术境界的人来说,都不是真正的瑰宝。杭州画院现在正在着手的,是配合杭州市运河申遗项目,在市委领导关注和宣传部领导下,承办了“运河春秋—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组织并邀请了全国40多位著名画家沿大运河采风,从杭州到江苏,再到山东,一路走去,他们即将拿出更具想象力和为群众喜爱的画作。他们的构思已经启航远行,他们的目标是创造一流业绩,这一次次艺术创作,必将又是一幅幅瑰丽绚烂的写意佳作,恣情灵动、熠熠生辉。
—记杭州画院内外兼修的成长发展之路文 彭茗玮
—记杭州画院的文化管理风格与作为
《说文解字》中对“家”的解释是这样的:“家,居也。牖户之间谓之居,其内谓之家。”家,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个有窗户有门、可以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一个栖息着梦想和希望的温暖天堂。如果有一个单位,给每一个员工以“家”的真情实感,这里的工作将是多么美妙并富有创意!杭州画院就是这样。
他用追求绘画艺术的灵动之笔,用奉献社会与人民的纯粹之情,画自己,画杭州,画社会,也画人生。从发展伊始到而立之年,他的起落、奋进与壮大的历程,恰似三幅生动传神的国画—一幅艰难中砥砺奋发的凝炼白描;一幅“以和养神、以静致远”的和谐工笔;一幅履诺公益、回馈群众文化事业的恣情写意。这三幅命运国画饱含真情,颂扬着钱塘大地上的一种精神信念:艺术的生命孕育在人民的土壤里,成长在社会的怀抱中,返璞归真、历久弥新。
执行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张子翔常说:“我们是国家呵护下的艺术家,要珍惜善用纳税人的钱,更要为人民群众艺术素质的提高尽职尽责。这是杭州画院在日常工作中恪守的原则,财政下拨的资金,只能当作‘酵母’,用于启动,更多的要依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搞好美术创作和各种公益性活动。”
除了走进农村之外,杭州画院还在每年“八一”期间,组织画家慰问部队,为部队官兵现场创作美术作品,得到了部队官兵的欢迎。
杭州画院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尽管编制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一个单位,除了专业美术创作之外,单位的管理工作一点都少不了。新班子到位后,不失时机地提出了“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画院是我家,工作靠大家”的治院理念,并注意在平时的工作、创作和生活中不断巩固和加深这一理念。画院位于西湖文化广场新址的装修就体现了“家”的概念,装修工地除有专人负责外,画师们轮班督察,既检查工程质量,也督促施工安全,每个人就像装修自己家一样,认真对待,细心负责。就连展厅用什么灯光、窗帘用什么颜色,插座该放高点还是低点,都要大家伙儿一起商量着来。装修好的画院不仅有自己的办公室、画室和接待室,还有自备的美术馆、会议室和学术报告厅,更有供画家休闲活动的艺术沙龙,完备的硬件设施,使得杭州画院的硬件设施在全国省市画院中也名列前茅。
工笔一向以技法精巧、程序严格、注重细部而著称,而且唯有复杂繁缛,方能体现工笔画的厚重与肌理。为了画好“家”这幅工笔画,画院先后制定完善了20多个规章制度,基本做到每项工作有章可循。现在这些制度和规定不仅仅停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更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单位的工作有行政和专业的分类,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人就没有行政和专业之分了,工作在每个人身上都是行政和专业“一肩挑”。从2011年开始,画院逐步制定完善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将画院的每一项工作进行分类细化,责任落实到人,每个人的工作都有量化标准,便于检查考核,严格执行绩效工资。搬入新址3年多时间了,来画院的人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办公室整洁明亮、文件资料摆放有序,美术馆不时有高品位的美术展览,画室内艺术氛围浓厚,公共场所窗明几净,秩序井然。今年初,解放军总政治部上将来画院与画家们交流时,大为赞赏,他说,从画院所有窗帘都拉到统一高度这一细节,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画院的管理非同一般,既注重细节,更讲究品位。
“其实美术作品需要更多地走向老百姓,能够让大家喜爱、收藏是件很好的事情。”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杭州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陈一辉说。
—记杭州画院面向社会、群众的文化公益行为
E-mail:zbgg@zjnews.com.cn
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高峰的钱塘大地上,杭州画院以时间为笔、以大地为纸,几经辗转,用淡毫轻墨勾勒出了一幅命运白描。白描看似线条简析,简单质朴,却能将任何复杂的表象划归成精练的线条,就如同杭州画院一样,在一段段起落的经历中,既有取舍、又有坚守,传神出那一种最简单、最朴素的信念—始终秉承杭州土地上历久弥新的绘画创作精神,以服务杭州服务人民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