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是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他家境贫寒,幼年时即从外祖父读书,聪慧过人。然而,他不喜欢单调的八股文和刻板的试卷书写。岁试应考时,由于蒲华字迹写得伸手挂脚,未博得考官青睐,勉强中了个秀才,而他的科举之路也就此终结。
上海自1840年开埠通商后,城市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兴盛,催生出庞大的书画消费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众多画人携艺而游,形成海上画派。
吴昌硕自29岁第一次赴上海到68岁正式定居沪上,其间与任伯年、蒲华成为师友之交。就吴昌硕而言,在与海上画人的切磋砥砺中,其绘画日臻成熟,他最终也是在海上画坛融贯雅俗、汇通中西的时代语境中,完成了自己由传统士人向近代职业艺术家的转型。
在绘画上,蒲华“既法古贤,亦师近人”。《蒲华书画精选集》的主编王及在序言中介绍,蒲华虽贫困潦倒,但其绘画创作之中,却全无一点颓唐消沉之气。蒲华一生对竹情有独钟,故自称“种竹道人”。
蒲华22时娶妻缪晓花,妻子也善诗画,二人唱和留下了不少痕迹。不久,由于清军和太平军在苏南东部及浙江杭嘉湖一带交战,蒲华无奈与妻子避居上海,1853年,在战争即将结束时,缪晓花因不堪奔波,染重病逝于异乡。从此,蒲华开始了长期的浪迹生涯。蒲华谢世时身旁无亲人,吴昌硕等友人为他料理了后事。
一套书,勾勒浙江画家往事
蒲华的知友中,交游最深的是吴昌硕。二人交往达40年,艺术主张和意趣追求也相近,常在一起题字作画。
《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大系》第一辑的十位大家中,“海派四杰”占了三位,即:任伯年、吴昌硕、蒲华,只有虚谷尚不在列。
相较其他大家,蒲华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并没有那么高,但黄宾虹盛赞蒲华为“海派第一人”。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