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青(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77级装潢系)
今天大家来得特别齐。
我记得……还记得……
78级的油画系、雕塑系的本科大概是25个人,研究生大概十几个人,我们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中间是消音板隔离,但还没有到顶,上面还漏了一块,那时候的吵闹却带着一种新生的渴望。
那是一个没有电话、没有音响的时代,但是校园里头却充满了歌声,我们自己的歌声。78级有一个合唱队,培养了多位歌手。
这个学校对我来说是新生
食堂里有40年前的画面
李秀勤(著名雕塑艺术家、78级雕塑系)
今天我们几个老同学本来想去外面吃饭,后来学校发了饭票,大家都勾起了情怀,干脆去学校食堂吃饭吧!到了食堂坐下,忽然发现,这就是当年食堂的位置。我一下子想起了40年前的许多画面。我记得那时候我们每周都有一次学习,许江那时候会坐在食堂的木头长凳上,手上拿着《许国璋英语》。40年过去了,我们的心还是在这里。我们学校有一句口号叫“为艺术战”,在我们国美人的心里,这是永恒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大家可以重新聚集到这里的原因。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大学四年,是一个时代的起点。
我们曾经有过花一样的少年,有过逆境中自我成长的奋斗,有过和时代同生共长的纠结,大家都有很多共同的经历,这使得我们每一次重聚,都有特别的眼神,特别的情怀。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78级油画系)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争吵,我们恋爱,我们打架,我们在青春的成长中揭开这个学校诸多最早的篇章。
今天77、78级人的回忆,就像童话,但就是在这个境域中,诗和远方重新在这里聚拢。老美院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精神,慢慢聚成心、聚成光,渐渐回到校园,从民间、从底层、从可能的空间里化作自我觉醒、自我救赎的力量。
校园里有一个长廊,这个长廊把好几座建筑连在一起,也把我们的生活连在一起。那时候的校园还有京剧团、歌舞团,上课的时候还经常听到吊嗓子的声音。
(以上按照现场发言顺序)
1978年春季和秋季,77、78两级的同学从农村、从军营、从四方涌入学校。那个时候,我们这片土地闲阶荒凉,月色箫箫,但今日回想起来却像童话。
作为在美院工作了30年又即将退休的老先生。我记得1993年,在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学院更名仪式。我还记得到滨江办学,老校区拆了,几年后回来,看到南山路这座灰色的建筑,又陌生又熟悉。
杨参军(中国美院绘画学院院长、78级油画系)
我的腿在4个月前受伤做了个小手术,行动一直不方便。但是今天这个聚会,我一定要来,所以为此锻炼了40天!这个学校对我们来说是新生。我还清楚地记得开学第一堂体育课。因为那时我离开中学已经十几年了,一直在农村、工厂。高考恢复我考上美院,重新回到校园,哪怕是体育课,我都感觉是仿佛丢失了多少年的青春回来了,我又获得了学习的机会!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