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安先生1934年出生于英国,拥有英国、新西兰和爱尔兰三国国籍。曾任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协会院士、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等职,荣获亨利-摩尔研究基金、丘吉尔艺术考察基金和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雕塑家最高荣誉——银质奖章。
(原标题:“中西之间——司徒安雕塑绘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图))
作者:刘思恩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向司徒安的妻子冯莉莉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司徒安先生的妻子冯莉莉女士回忆,去年8月,司徒安先生接到中国美术馆请他办展的邀请,“司徒安先生感到非常地荣幸,他说:‘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够被有着古老文明的大国中国邀请,在美术馆举办展览,实在是我艺术生涯的特大殊荣。’”之后,司徒安先生在牛津郊区的储藏室,从自己70多年的堆积如山的作品中挑选了部分的优秀作品,海运到了中国。
标签:
在司徒安先生创作的雕塑作品中,名人肖像雕塑作品占有很大体量,其中有艺术家、著名的评论家,还有演员、文学家、翻译家、科学家、思想家、中国古代的鸿儒、现代西方的哲学家……他的作品里体现和传达出一种昂扬、理想和纯粹的崇敬,仿佛是黑暗中的一束光辉,是慷慨激昂的人类文明赞歌。同时,司徒安创作出很多戏剧大师和神话形象作品,莎翁的生死、正义、邪恶,唐吉诃德的荒诞无稽,象征权利和等级的国王与王后,象征神话里的嬉皮的酒神等人物就像意识流般的喃喃。与中西名贤和戏剧神话不同的是,劳动群像是司徒安雕塑的另一种语境,从中西名贤部分对比来看,这些雕塑是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与世界安静的交谈……
吴为山介绍,司徒安(1934年-2016年)从一位西方学者和艺术家的角度用心研究中国,探究中国哲学和画论,尤着力于石涛的“一画论”。他说,通过本次展览,我们可以看到,司徒安对中国的爱,不仅仅体现于他塑中国文化史上的老子、孔子、曹雪芹和当代中国的艺术家,还在于他对中国造型艺术的研究。在形体塑造中吸收了中国古代俑制的平面法,这种压扁了的形体具有东方朴素的审美意象。一个年逾七十的西方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文化时竟晚年变法,试图远离客观形体结构的科学塑造的母语,直追形而上的东方造型之美。“他在中国人的骨骼和表情中,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表现中感知着一个礼仪之邦的脉脉温情。这也是中国美术馆之所以为他举办展览的初衷。”
国际在线消息: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国际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中西之间——司徒安(Anthony Stones)雕塑绘画艺术展”10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吴为山回忆,2003年他在担任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期间,曾邀请司徒安访问。其间司徒安创作了一尊3米高的米开朗基罗像,吴为山创作了一尊齐白石像同立于南京博物院,以象征东西方艺术对话。而作为“见面礼”,这两位艺术家为对方塑像。观众可以在本次展览中看到司徒安先生送给吴为山馆长的“见面礼”。
她回忆:“数月来,他一直很愉快地忙于整理和完善展览的雕塑作品和绘画文稿。他是那样地盼望见到自己展览辉煌的那一天。”然而,就在展览举办前数月,司徒安先生突然去世,“我忍着巨大的悲伤,独自一个人夜以继日地分类整理和完善了司徒安先生堆积如山的绘画作品,清理完善了他的上百件雕塑。按照欧洲艺术家的展览程序,雕塑全部送到铸铜厂喷砂、打磨、上色、烤色、封蜡、擦拭光洁,其过程和花费的精力是艰难的、巨大的,尽力完美地呈现出司徒安先生的作品的古典的底蕴,完美地展示于中国美术馆。”
司徒安先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几年。1984年,他受路易·艾黎先生的邀请首次来到中国。这位对中国充满浓厚兴趣的艺术家初入中国就被当时的街景、工人的灰蓝色制服和朴实的劳动人民等等现实风貌点燃创作热情,由此画出了一批展现富有时代气息的生动鲜活的作品,自此也种下了与中国的缘分。自2001年开始,司徒安从事中英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在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多所美术院校任荣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