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临乙王合内的爱情故事吸引了观众
志愿军 王临乙 王临乙所作人物众多的纪念性雕塑创作对于整体有着很好的把握及驾驭能力
(原标题:"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开展(组图))
(原标题:"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开展(组图)) “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于二人艺术成果及人生经历的集中展示。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刘思恩):“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群星争辉。王临乙、王合内的人生与艺术、爱情与创作说明了同质的精神世界会消融异质的文化结构,而创造美的生命共同体。”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11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王临乙王合内夫妇没有子女,他们立嘱将身后之物全部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此次中国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合作举办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纪念展,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于二人艺术成果及人生经历的集中展示。吴为山表示,“本次展览为‘至爱之塑’,是王临乙、王合内最为完整、综合的大规模展览,当我们驻足于作品前,不禁对两位老人及其艺术油然而生无比的崇敬和深深的爱。”
王临乙(1908-199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雕塑家及美术教育家,其夫人中国籍法国人王合内(1912-2000)同样身为雕塑家,在艺术生涯中也卓有建树。这对伉俪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对中国现代雕塑和现代雕塑教育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并留下了一段关于纯真感情的佳话。此次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合作举办这一纪念展,首次全面呈现了王临乙王合内夫妇毕生的创作精华及丰富的各类文献材料。展览将500余件作品及文献资料分为“丰碑”“身影”“造像”三个部分,充分展现了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的人生及艺术。
展览集中呈现了自20世纪50年代后王临乙王合内的雕塑创作。王临乙所作人物众多的纪念性雕塑创作对于整体有着很好的把握及驾驭能力,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五卅运动》浮雕中。创作于1951年的《民族大团结》和1958年的《东北少数民族工农业生产》等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除去纪念性雕塑,王临乙的肖像创作也始终保持着对人物整体性的把握,偶然而表面的东西被舍弃,留下的是他理智归纳后的特征。如《纱厂女工》(1956)、《女头像》(1962)这样的作品舍弃繁琐的细节而将重点放在眼、鼻、嘴的刻画却仍传达出对象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王合内十分喜爱各种小动物,她的动物雕塑也成为其雕塑艺术的一大特色。在《豹》(1979)这样的作品中,她吸取了秦汉动物雕塑的野性美和雄伟气势,从“避邪”等传统形象中获取灵感,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性之美在王合内的雕塑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不是生硬的,不是矫揉造作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王合内的作品中得到了平衡。同时,王合内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有着中国人民的气质,这些,都是王合内怀揣着对中国这片土地发自肺腑的热爱而竭力融入其中所得到的成果。
据吴为山介绍,他曾为此展专程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库房拜观两位前辈的作品,“那石膏模型,泥坯留着他们的指纹,这是心的记痕。”中国美术馆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所收藏的王临乙王合内作品进行翻铸永久收藏,这些作品将成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近现代美术作品中的重要部分。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两位先生淡泊名利,苦心耕耘,将才华与生命奉献给了中国现代雕塑创作和教育事业。此次,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通力合作,筹组两位先生的作品与文献纪念展,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学术准备,结合各类文献、材料梳理出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在他们的学生盛扬、常沙娜、曹春生老师的指导下,展览以丰富的作品、手稿和影像资料构成两位先生的艺术人生与创作世界。在展览空间里,观众定能感受到中国近现代雕塑的发端源流和两位艺术家真挚的艺术情怀与卓越成就,更能感受到属于这对艺术伉俪的“至爱之塑”。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