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写意”旨在展示写意雕塑。除了关注自然、佛教、道与气,写意雕塑还一直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命运。
对于彩塑,民间有诀:“三分塑,七分绘。”人物的性格神态、吉庆的民俗内涵等都依靠彩绘来体现,因此更为强调彩绘的作用。惠山泥塑色彩丰富而和谐,饱满而甜润,“泥人张”彩塑清雅精致,大吴泥塑常常点缀金色,凤翔泥塑用黑色勾勒边线,装饰意味浓厚。而皇城根下的北京泥彩塑着色富丽,用笔洗练,颇显灵动。
鸦片战争之后,殖民者曾在租界区内建立过一些殖民者人物雕塑,但数量、范围和影响力均有限,不能代表中国。人物雕塑的大量出现是由五四运动之后从西方留学归国的雕塑家们带来的创作,他们大多接受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学院教育传统,带回了写实人物雕塑创作的技法与理念。
从表现手法来看,他们基本延续了欧洲学院雕塑的传统,将人物雕塑作为一种精神品格的承载来表现。这段时期的肖像雕塑有三个特点:第一,虽然源自学院传统,但是民国时期的肖像雕塑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面貌,他们的创作有各自的艺术特征。第二,由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国对西方雕塑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带有现实诉求,作品题材多为民主革命家和社会名流,表现时代人物。第三,民国雕塑家们在上海、杭州、北京和广州等重要城市开展的教学活动建立了中国最初的雕塑教学体系,使人物雕塑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对于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