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因为雕塑里有“意”,以神显形,能道出传统文化的意韵,也能说出当代的艺术表达,更重要的是能展现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融于艺术创作,就会生发出新的生命气象。它是我们能够在相互激荡的世界多元文化之林中立足的根本。”
最近二三十年来,国际上出现了持续的学汉语热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委员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的必然结果。
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文物收藏单位1.1万个,基本摸清家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有序推进,登记数量达232万条、12500函,发布古籍数据43.1万条、413万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出300多项改革举措,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吴为山雕塑作品
“宝贵的东西就在身边”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途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正在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光彩。如何让我们的文化宝藏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沈铁梅代表、曾静萍代表、王亚民委员、王灿龙委员、吴为山委员如是说——
《国家宝藏》节目现场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代表也尝过创新的甜头,“不能把传统的艺术定格在死胡同里”。她频频“走出去”到海外交流巡演,通过融合中西表演方式展现梨园戏,就是想看看,古老的戏曲与西方艺术相遇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结果几年下来,梨园戏熠熠生辉:在国内,年轻人打着“飞的”争相到泉州看戏;到海外演出,许多国外艺术家和观众为之折服。
故宫文创产品
“宝贵的东西就在身边。”要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就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云南剑川木雕工艺
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日活动
这并非空话。这些年,更多承载着“中国精神”的表达正快速“走出去”,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不久前,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一场“北京8分钟”表演,惊艳世界。“文化+科技”的精彩结合,“历史与现代”的相互交融,短短8分钟,包罗万象,像舞台中央的“长城砖”,每一块都写满“中国故事”,每一块都在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有理由让世界更加期待。
就在2018年全国两会前夕,一段视频在网络上火了:在西班牙,有一所小学要求,不论孩子是什么国籍,都必须学中文。孩子们对着镜头说着中文,嘴角眉间透出兴奋和快乐。
对于创新,两位艺术家代表清醒而自觉,她们将时代的气质和精神融进戏曲之中,“让戏曲活起来,而且更有时代感”。
“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有理由让世界更加期待”
“北京8分钟”表演现场
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却自家无尽藏”。沈铁梅代表的体验是,唱戏越久,对传统越是敬畏,“魂不能丢了”。曾静萍代表亦深有同感,“一个台步就是几级台阶,一个转身就是一个回廊道,这种空灵是中国戏曲的精髓。不是在舞台放一扇门,拿舞美堆砌,就叫创新”。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