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达回国后,一直保持着和龙翔教授的电子邮件联系,这次托同事带来一封手写的书信。龙翔教授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斯科达的浸染:“斯科达知道,中国的书信传递,基本的礼仪是一定要手写,所以在知道同事要到杭州学习后,他就托同事给我写了一封手写的信。”
从上周五开始,盖曼和其他8位非洲四国木雕艺术家们一起,参加中国文化部对非文化培训基地非洲艺术家木雕创作交流活动,在杭州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和创作。
浙江在线6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胡昊 通讯员 黄芸)中国美院外事处处长江河6月27日收到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的木雕艺术家盖曼·乐玛转交的一封亲笔信。信封上的格式是国外的,而名字则是用中文写成的。
盖曼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刚果(金)国家美术学院雕刻系的同事斯科达托他转交的,而这位斯科达,曾经在中国美院读过3年研究生,现在是刚果(金)国家美术学院副院长兼雕塑系主任。至于信的内容,盖曼说他也不清楚。“他知道我要参加木雕创作培训,就叫我一定要把这封信交到这位老师手上。”
“来自斯科达,龙翔收”。字虽然歪歪扭扭,但写得很清楚。
在龙翔教授看来,一晃二十年,雕塑成了连接中非友谊的一条线,从未间断。
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龙翔教授对这位非洲硕士研究生记忆犹新。“我记得他,太清楚了,他是1997年到中国美院的。”
“斯科达在北京念了语言,中文说得不错。因为他本身在自己国家有过木雕的基础,所以报考了我的研究生,当时我还是系副主任。”龙翔教授告诉记者,非洲学生的特长就是他们的天赋,“宗教元素、图腾元素和天马行空的想像力成了他们雕塑的源泉,即兴创作的作品看来通常会让人眼前一亮。”
斯科达刚到美院的时候,随手都能刻出不错的木雕作品,但基础人像素描却一点都不会。龙翔教授说,当时给斯科达的教学,就是从最基础的开始,画人像、做人体石膏像、做木雕,按部就班学习,“3年学期毕业的时候,斯科达已经能和中国学生一样,不但对基础的雕塑体系有一个了解,对写实风格的雕塑把握很精确,在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方面,也丝毫不逊于入学那会儿。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有了完整的理论基础打底,具有想像力的雕塑就更有底气。”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