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說﹕“藝術之始﹐雕塑為先。”一部雕塑史是一部藝術史﹐也是一部文明史。無論是原始的樸拙意象﹑秦俑的裝飾寫實﹑漢代的雄渾寫意﹐還是帝陵的程式誇張以及民間的樸素表現……各個歷史時期的雕塑作品無不凝聚著中華民族的非凡智慧﹐彰顯著中華兒女的卓越創造。
鑄魂鑒史﹐雕塑藝術家們用作品表現著可歌可泣的人與事﹐銘刻了不同時代的印記。1922年春﹐赴法留學的李金髮為他的同學林風眠和劉既漂分別創作了石膏像﹐後又製作為石質雕像﹐入選巴黎春季展覽會﹐這是中國雕塑家的作品首次參加國際美展。1926年李金髮創作完成《蔡元培像》﹐1933年江小鶼創作完成《孫中山總理銅像》。這一代的雕塑家從西方引來肖像塑造法和紀念碑建造法﹐不斷嘗試將西方古典寫實手法與中國優秀傳統藝術相結合。
《國家公祭紀念碑──南京大屠殺組雕》由4部分組成。其中很多形象均有現實原型﹐作者吳為山曾親自訪問大屠殺幸存者﹐通過與他們交談激發藝術靈感。銘記歷史﹐珍愛和平。雕塑家正是以真誠的聲音和激越的情感﹐喚醒了沉睡的靈魂﹐喚起國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作品也成為以大構成及寫意雕塑的方式﹐建構民族苦難歷程紀念碑的扛鼎之作。幾代中國雕塑家在主題雕塑的創作中凸顯出他們真摯的愛國情懷和高超的藝術水準﹐使得中國百年雕塑閃耀著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光芒。
雕塑藝術在不同時期展現出不同的時代訴求。隨著社會的變化﹐雕塑界在藝術觀念和表現方式上發生了轉變﹐逐漸由審美追求走向文化追問﹐從純語言形式的探索轉變為對觀念的探討。新時期的中國雕塑將日常生活經驗與大眾媒介融入雕塑創作﹐多元的形式語言與觀念創新在變換的展示空間中﹐為雕塑藝術譜寫出新的交響。雕塑家多從微觀的視角對各種材料進行混編﹑重組和拓展﹐雕塑也更多地與建築﹑繪畫﹑表演等藝術形式相互融合﹐更加注重與大眾互動的可能性。
塑魂立人﹐以“人”為中心的塑造是人類美術史上永恆的主題。從留學歸國的雕塑家們在上海﹑杭州﹑北京和廣州等地開展教學活動﹐建立起中國最初的雕塑教學體系開始﹐到雕塑藝術家們重新面向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闡釋﹐人物雕塑在藝術語言﹑創作理念﹑雕塑材質﹑展陳方式等方面都經歷了變革與融合。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寫意精神的引入﹐為人物雕塑創作開拓出了新境。錢紹武創作的《阿炳》﹐並沒有表現民間音樂家阿炳歷經磨難的面容﹐而是選取他沉醉于演奏的瞬間﹐旨在傳遞其內心的情感。對作品凝視良久﹐仿佛能聽見琴弦流瀉出的美妙旋律﹐體會到阿炳內心靈魂的絕響。
(作者﹕亦南)
百年滄桑﹐百年雕塑。經過百年的歷練﹐中國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氣度﹐昭示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新一代的中國雕塑家們﹐將以強大的文化自信為歷史立碑﹐為時代造像。
近百年來﹐中國現代雕塑始終肩負著為歷史立碑﹑為時代造像的使命。隨著西學東漸與中西融合﹐一代代優秀的雕塑家探索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語言﹐創造出眾多思想深刻﹑情感豐沛﹑技藝高超的經典作品。
此時寫意雕塑的實踐與探索﹐標誌著寫意與雕塑的結合進入了審美自覺﹑文化自信的境界。洋溢著對孕育自身文化的禮敬﹐寫意雕塑閃耀出中國傳統美學精神之光。它將傳統文脈接續起來﹐並打造出一種形似與神似之間的精妙平衡﹐成為既具備民族藝術精神又不失人類情懷的中國現代雕塑。它用昂揚的精神意志和灑脫的風度氣派﹐向世人敘述著歷久彌新的詩性追求。
中國傳統雕塑的發展植根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伴隨著數千年來民族藝術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其間不勝枚舉的民間雕塑傑作匠心著意﹐如同民間歌謠一般﹐散落在廣袤的鄉野﹐印刻在人們的心靈深處。一代代的民間匠人在手藝的傳承中延展著民族的審美和智慧。惠山泥塑《大阿福》以誇張的形與色塑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形象﹐展現了民間智慧的創造力﹔德化白瓷造型豐頤秀目﹑質感溫潤凝潔﹔檀香木雕氣勢恢宏﹑工藝精湛﹐尤其強調線與面的結合與變化﹐洋溢著浪漫的歡愉。而今﹐中國雕塑藝術家沿襲傳統而不囿于陳法﹐重傳統而求索創新﹐融諸家而別開生面﹐開創了民族雕塑藝術的新氣象。這些生發于本土的﹑內心的藝術﹐也為學院教學﹑當代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藝境觀象】
1982年全國城市雕塑規劃小組的成立﹐在組織建構上對城市雕塑的科學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隨後城市化建設高潮的到來使得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迅速發展。廣州的《五羊群雕》﹑蘭州的《黃河母親》都成為城市地標﹐香港的《紫荊花》和澳門的《盛世蓮花》則以區域元素結合中國傳統裝飾工藝展現出城市雕塑的新貌。潘鶴創作的深圳城市雕塑《開荒牛》不僅成為深圳的標識﹐更是公眾心中的精神意象。拱背屈腿卻毫不妥協﹑倔強向前的開荒牛﹐正在拔起盤根錯節的樹根﹐成為邁向美好未來的探路者。在歷史長河中﹐那些面對荒蕪且無可依傍﹐以極大勇氣和使命感完成超越與重建的開拓者們﹐已經凝練為“開荒牛”的符號被我們銘記。中國幾代優秀雕塑家以熾熱的民族情感和藝術家的良知﹐造就了一座座時代豐碑﹐當代中國城市雕塑正以前所未有的氣度﹐彰顯著中國的文化自信。
百年中國雕塑既是東西方優秀文化融匯的結晶﹐也是雕塑藝術對於時代的深刻反映。雕塑家們身處偉大時代﹐文化自信逐漸成為這一時期中國雕塑的重要標誌。中國美術館館長﹑雕塑家吳為山表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幾代中國雕塑家用指紋和刻痕﹐將民族精神鑄就為不朽的豐碑﹐成就了無數永恆的經典。這溫度依然激勵著雕塑家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面對民族存亡﹐以劉開渠為代表的雕塑家們積極關注人民與英雄人物﹐這一時期的雕塑創作為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強而奮力斧鑿﹐為東方古國的獨立和解放而鏗鏘吶喊﹐也標誌著中國雕塑新時代的開始。集體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歷時9年﹐于1958年竣工。作品概括表現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的艱苦歷程。風格寫實﹐手法樸素﹐構圖虛實結合﹑張弛有度﹐作品並未以偉人﹑領袖作為表現對象﹐而是刻畫了大小近于真人的人民形象。整件浮雕作品氣勢磅礡﹐凝結著激動人心的歷史﹐彰顯著民族史詩的氣息。可貴的是﹐其內容表現了時代﹐而藝術水準則超越了時代﹐直至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成為里程碑式的雕塑。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