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与丰子恺
2008 铸铜、花岗岩、不锈钢 像高200cm景墙长800cm高320cm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012 铸铜 花岗岩 高460cm长550cm宽180cm 杭州新湖滨景区
2006 花岗石 高950cm长1700cm宽1000cm 艮山门运河北路桥
1935原建 2003复建 青铜 汉白玉 高620cm 新湖滨景区
其一,起步较早,起点很高。杭州,是中国最早进行城市治理、环境开展的城市,也是公共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如唐大历年间(766~779),名臣李泌任杭州刺史,开阴窦(地下渠道,埋竹管或瓦管以导水),凿六井,引西湖之淡水入城供居民饮用,改善了居民饮水的条件,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再如长庆三年(822),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撩清西湖数十顷葑田,筑堤建闸,疏通六井河道,进一步治理西湖和开发杭州,使杭州不仅成为四方辐辏、海外交通贸易也日渐发达的东南名郡,而且“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使杭州成为了一个“州傍青山县枕湖”风景如诗似画的城市,享有“东南形胜第一州”之美誉。作品《惜别白公》群雕就是用诗意的手法,再现了白居易卸任时与杭州百姓不舍话别的情景。
越剧舞台
2005 铸铜 高340 cm 孤山大草坪
马可·波罗
其二,本土气息浓厚,纪实性较强。杭州的城市雕塑作品,基本上都是从该地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杰出的人物之中生发出来的,都是与杭州的本土相关的。它们根植于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都是这座城市文明的血脉传承。中山路是一条纵贯整个杭州旧城区的南北向街道,南至万松岭路,北至环城北路,分中山南路、中山中路和中山北路三段。南宋时期,中山路为都城御街。此后,历经元、明、清至民国,一直是杭州的主要街道。2008年元旦,中山路整治工程全面启动,中山中路南段,即从鼓楼至西湖大道路段为步行街。南宋皇城遗址的保护和“东方威尼斯”城市水系工程建设由此开始。位于中山路与西湖大道交汇处的作品《四世同堂》,则是这个整治、改造工程的亮点。“四世同堂”的原型,是从100多户杭州家庭中遴选出来,为典型的杭州人家——汪氏。自第一代老人汪冀良夫人吴儒珍开始,汪氏即在与中山路唇齿相依的河坊街上经营着一家叫做“吉祥坊”的丝绵商铺,一直延续到今天。汪氏家族人丁兴旺,共有四代32人生活在杭州,见证了中山路的历史变迁。另外,清河坊、米市巷、卖鱼桥、吴山等繁华的传统商业街区所建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无不是这座城市生态(历史、文化、商业、民俗)的真实描摹与写照,是对正在日趋消亡的这个城市记忆的挽留与强化。
1928年左右,江小鹣创作了约高800cm的《陈其美骑马像》,先立在上海后来移建杭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被毁。1932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驻师杭州一带,担任杭州和杭州湾的防务。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上海北四川路向西进犯并占领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八十八师奉命入沪作战,血战市北的庙行镇。1933年,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改任浙江省保安处长兼浙江省戒严副司令,终于将“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在西郊松木场修建了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烈士陵园,并在杭州国立艺专讲师周天初的建议下设立了纪念碑。周天初还积极发起了建碑筹款的活动,国立艺专雕塑系主任刘开渠主动请缨担任了纪念碑的创作设计工作。1935年2月,这座堪称为中国首座抗战题材的雕塑作品落成,当时命名为《一·二八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上部为青铜雕像,下部方形碑座四面分别设置《纪念》、《抵抗》、《冲锋》、《继续杀敌》汉白玉浮雕。刘开渠也因此作而一举成名,从中不难看出后来共和国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影子。可以说,这座纪念碑的创作成功,为刘开渠后来领导共和国的城市雕塑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上世纪60年代,该纪念碑被拆除。2003年,按照原样在西湖景区恢复重建。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