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大屏幕上,是河坊街店铺的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木窗,横的、竖的,正方形的,菱形的……同学们欣赏过后,细心体会窗子韵味,再自己动手设计仿古玻璃窗户。这样的美术课,别说学生很少能见到,就连从教多年的美术老师也觉得很新鲜。在昨天举行的杭州市第十四届中小学美术教学研讨会课堂教学展示评比上,阁楼、小桥、丝绸等等江南文化的代表艺术统统走进课堂,成为美术课的活教材。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杭州市各区、县(市)美术教研员、课题组成员、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240多人参加。这也是美术新课程实施以来杭州市首次以地方美术文化为内容的课程教学大检阅。
“增加地方特色,是中小学美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点,也是培养学生美术认知和欣赏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余琳玲告诉记者,以往美术课很少关注到江南特色,增加地方文化的东西就能改变“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美术老师只要教给学生方法,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寻找、探究美术的本质,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理解生活的能力。”
记者 李忠摄现场教学的内容不同于以往课程的全国性背景,而是侧重本地化,把杭州蕴藏的历史、文化等素材开拓成美术教育资源。“江南古建筑-窗”、“杭州画家”、“水墨老房子”、“丝情画意”、“昌化鸡血石”等等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常见景物都成了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