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疏学浅,只知道蓝瑛是杭州画家,不知道后来他还出了家。“急来抱佛脚”,当晚我在《杭州历代名人》、《中国书画家大辞典》里翻查,查到蓝瑛对浙派画坛的贡献,大名鼎鼎的画家陈洪绶也深受他影响。但是蓝瑛出家之事书中没有提及。于是我想,那只能到杭州的地方史料中去“捞”了。
由此看来,蓝瑛看破红尘出家不只是不满“削发令”,更重要的是清军陷杭后,他亲眼看到建有深交的挚友、县令顾箴以身殉国,刺痛了他的心。悲愤之下,他选中离家较近、有一定学风且被誉为“城东精舍惟莲居为胜”的莲居庵,按照戒律接受了瞿昙法师的削发剃度,皈依佛门,号石头陀,此时蓝瑛已年过花甲。
清代丁丙编撰的《武林坊巷志》中,确有蓝瑛“削发皈依”的记载。《杭郡诗辑》:蓝瑛,字玉华,钱塘人,本姓徐,名滕,字而上,诸生,少以制艺名家。与钱塘令顾箴建交,及顾殉国难,即以土桥(莲居庵)(皈)依瞿昙削发以老。《武林坊巷志》又载:莲居庵为明莲池大师十大弟子中之一人——绍觉主持,故名气甚大;明末清初该庵曾为“儒门之子藏节也”;同时设有“居士堂”,还可使“空门带发学人”到庵里来;该庵还请高士讲经说法:“……权也者,即一日为迁移;经(学)也者,达万世而不变”;要“智过于师,儿胜于父……”。
蓝瑛在莲居庵的青灯黄绢下苦度时日,但他有时还是要捉笔来抒发心中之情,所作的画名大凡要冠个“秋”字:《华岳高秋图》、《听秋图》、《秋林茅屋图》、《秋阜清话图》、《秋壑高隐图》……“秋”,在亡国之人的心中是落寞、无奈的!在孔尚任《桃花扇》的题辞篇上,钱塘人吴陈玉题写了“遥忆吾乡老画师(蓝瑛),词借居香阁墨淋漓;残山剩水何堪写,枉写桃源避世时。”的诗句,也可以看出蓝瑛对“残山剩山”哪有好的心情去写意呀!
蓝瑛自1645年到莲居庵出家至1664年80岁辞世,生命的最后20年,他仍然指点着儿子蓝孟和孙子蓝深的画艺,其子孙水准不亚于他。蓝孟1664年作仿的《王维江干垂钓图》现存于日本,蓝深1674年作的山水扇面,现藏于北京市图书馆。
日前,北京电视台《传奇中国——梅石碑的故事》摄制组来到杭州梅石园,话及明代浙派画坛领军人蓝瑛与画家孙合作的梅石图时,胡更新编导问我:“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入杭州下了‘剃头令’后,蓝瑛悲愤地到城东的‘莲居庵’出家,‘莲居庵’还在吗?”我猛然想起今年3月28日的《杭州日报》上,提到了“莲居庵”遗址上有一棵1010年的银杏树,是目前杭州城里岁数最大的古树,有关部门还给它登记在册,报了“户口”。胡更新听后很高兴,她说一定要到莲居庵遗址去寻觅蓝瑛的踪迹。
而今,莲居庵虽然早已消失,可莲居庵的千年古银杏树,在和煦的春风里依然呈现出一派生机。
翌晨,我将晚上的查证向胡编导做了叙述,她听后对蓝瑛的人格、气节和杭州人特有的“杭铁头”精神更加钦佩!我又陪同他们一行人在城东一隅的绿化带上瞻仰凭吊了蓝瑛。胡更新在塑像前凝视良久,她说,杭州市政府部门了不起,给先贤留下了一席之地,也给他们拍摄的《梅花碑的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