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些老一辈油画家的作品,那是依然芳华的艺术之光,不免感叹:还是过去的老画家画得好啊!这里有冯钢百、颜文樑、李超士、倪贻德、周碧初、关紫兰等人的作品,也有一些因年代久远而佚名的作品。正如画展前言里所说的:老一辈油画家们走过了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的艰辛历程,他们既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先驱者和探索者,也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开拓者与奠基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旗帜。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而文化是需要交流、需要展示的。通过这批老油画家的作品展示,可观杭城文渊之悠久、文脉之深广、文气之充沛。以心理学上的“启动效应”视之,通过文化会展,启动我们大脑中文化艺术的“思维等号”,这就是向着“美的历程”出发。这些日子,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有一场《长安春——走进“一带一路”中的大唐盛世》,能让观众真切地触碰到盛唐文化的璀璨。那三个出土自洛阳古代城市遗址的废弃堆积坑中、完全能够以假乱真、但至今未知其用的“蛋形器”,成为观众眼中的尤物,成为大家嘴上的美谈。在我看来,文化贫穷才会真正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而那“锵锵三蛋行”,带来了多少文化的想象力!
而一座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则体现于文化名家之荟萃、文化氛围之浓郁、文化印记之鲜明、文化产业之发达、文化发展之先行、文化事业之繁荣。不仅仅是一座座图书馆属于天堂,一个个文化会展地,亦是一个个小天堂;这样的 “天堂”多了,一个城市的文明高地就高了、文化竞争力就强了。透过这样一个个的文化展会的“芳华天堂”,我们把美丽杭城从“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为“从历史到现实的文化名城”。
一些画框因年代久远而破旧。然而画作却能穿透时光,透出那艺术的沉静之气。今日的浮躁,在这些作品面前,自然在相形之下而消弭。岁月留痕,你看见那过往的亲切平和,有情调又不负气,这是多么可贵的艺术体验。经得住时光淘洗的艺术,托举着文明的天空,划定了美好的边界。是的,这就是“不忘本来、借鉴外来、创造未来”的艺术文化。
文化是需要忆往昔的。“携来百家曾游”,当然可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由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老油画家作品学术展》,4月7日在吴山脚旁的环球雅葵艺术中心开展,展出了一批早期的老油画作品。《杭+新闻》报道说,本次展出的初衷,是为了重温油画艺术在中国走过的艰辛而又不平凡的历程,唤起学术界和收藏界有识之士的保护和抢救意识,从而继承前人之艺术事业、开未来之创作道路。
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艺术人才辈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杭州老一辈油画家李超士,他生于1894年,1912年赴法勤工俭学,1919年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后回国曾任杭州艺专教授等职。留法学习绘画的学生中,李超士是最早的一批。他从事美术教育50余载,桃李遍天下,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潘玉良等等一大批著名画家都曾是他的学生。桃李遍天下者,不一定是作品遍天下,所以在这次画展上能够一睹他的作品的风采,对于普通艺术爱好者来说,殊为难得。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