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项鸿,开始对家乡有一些更多的眷恋,一直怀有以艺术回报桑梓的心愿。相比常人,军人其实是特别恋家的。入伍以后,故乡总是很遥远,往往一连几年都不能回家。因此,本次展览也是李项鸿向家乡父老的一次汇报,此外,浙江名家、大家众多,李项鸿希望能更多的与他们交流切磋。
8月31日,休馆两月的浙江美术馆重新开馆,迎来的第一场就是“江山行旅——李项鸿山水画艺术展”,展出军旅画家李项鸿山水画作150多幅。军人下笔开生面,画到家山意倍亲,李项鸿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山水风光。
“画画走到最后,要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画家对笔墨风格的追求越来越高”。李项鸿也希望能逐渐形成有自己的风格,“但我的态度不会很刻意,刻意的东西往往不真实。五十岁就是五十岁,没必要故意做出六十岁的样子。”李项鸿把本次展览的看法看作是创作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李项鸿每天都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展。“作品呈现在美术馆,感觉完全不一样。我可以借此机会把各个时期的作品进行梳理,画展以后,也许会有一些新的想法。”
画到家山意倍亲
山居秋暝 138cm×68cm
除了师法造化,我们还可以在李项鸿的作品中看到“四王”,看到石涛、李可染、黄宾虹。 “四王”的缜密严谨、陆俨少的灵动飘逸、李可染的厚重坚实、黄宾虹的华滋浑厚,都是他借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意象的资源与手段,在这种综合中,李项鸿将灵秀与浑厚、崇高与朴素集于一身。
身在部队,经常要参与一些主题创作,主要是军事题材的,用来表现军人的意志和风采。作为山水画家,李项鸿善于用博大厚重山水画来表现军人钢铁般的意志。李项鸿曾经长年生活在西北、西南,也曾游历过太行山、昆仑山、雁荡山等名山大川,南北各色山水的风光和特点他都了然于胸。更特别的事,李项鸿经常要去各地参与调研工作,尤其是各个边境线、边防站。这给了他难得的采风机会。“我去过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等地方的边境线,那些悲壮的战场遗迹,建在密林中的战地医院,都让我非常震撼。”作为一名画家,李项鸿是幸运的,许多游客到不了的危险地带,他得以在部队的保障下进入。比如在某些军事活动中,穿越海拔五千米以上的生命禁区,到达某个指挥所。“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些经历让身为军人艺术家的他形成了慷慨大气的艺术观,他笔下的某些雄奇、壮观让常人惊讶,于他而言却是最自然的。
故乡情愫让李项鸿的画充满着鸿蒙意态,他在对生活的抒情和诗化中领悟到传统艺术的真谛。“现在开始,到七十岁这段时间,是我艺术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可以想见,李项鸿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
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项鸿,196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1978年入伍,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班。现为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大校军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导师、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多年从事美术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画作多次被选入国内外专业美术展并获奖。曾应邀在中央电视台书画课堂栏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等授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画家”之一; 2007年被评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
烟雨江南 136cm×68cm
“山水画,画到最后就是画自己,我经历过怎么样的生活,积累了怎样的学养,形成了怎样的笔墨语言,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式,再表达出来。我的画是很讲究‘体验的’,不仅仅是写生。” 在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李项鸿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伴随着他的生活轨迹在变化,这是他有感而发的成果。
后来,出于对艺术的向往,李项鸿没有选择从事领导岗位,而是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简称军艺),开始了正规的艺术学习。军艺的教学十分严格,也注重传统。李项鸿入学的第一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工笔人物上。他系统地临过《八十七神仙卷》、《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人物画名作。“工笔人物画的临摹对于后来的山水也有帮助,比如山水画中比较精细的部分,就有工笔画的影子。”学校老师看到李项鸿偶然为之的山水画后,十分惊喜,认为他在山水上更有灵性。于是,李项鸿逐渐放弃了人物画,开始目标明确地画山水。
记者 郑成航
如今,人们常说艺术家需要各种人文修养来充实自己,李项鸿于此也很认同。他认为,山水中的文人气、书卷气是必需的。相比一般画家,李项鸿多了一分军营文化的滋养。李项鸿目前供职于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那里聚集了一批我国军事理论界最高层的专家学者,比如研究孙子兵法、研究外军,或是研究军事史、政治工作理论等等。李项鸿跟他们一起工作、生活,也直接参与编写《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等学术活动,获益良多。
人物名片
18岁那年,李项鸿参军入伍。来到部队以后,他的绘画特长有了用武之地:墙报、板报,乃至幻灯和训练挂图,都是他的创作对象。最有意思的训练挂图,跟一般人物画不同,要把标准的训练姿势画出来。后来,李项鸿又被分配到部队作战科,从事军事地形测绘,去靶场等地方绘制地形图。李项鸿就在大西北的高原勘测、绘图。“现在想来,这可能跟山水画也有些联系,但当时从来没有想过以后会专门画山水。”
无限风光在险峰
李项鸿艺术之路的真正起点在桂林。当时,他考取了桂林的空军高炮学校,学的是雷达专业。“这次画展中的第一幅画,就是画的雷达。”虽然学的是雷达技术,李项鸿没有放弃艺术追求。恰好桂林就是一个艺术高地,从抗战开始,就是许多艺术大家在此聚集。阳太阳等前辈画家也给了他莫大的帮助。毕业以后,李项鸿留校成为文化干事,他便有机会把地方艺术家请到军营,也常常去画院进修。此外,“桂林山水甲天下”,当地的山山水水为他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和素材,那时的他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出去写生。
李项鸿出生于东阳古渊头村,这是一座著名的古文化村。因此,生在农村的李项鸿有了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田园风光。李项鸿的父母都是老师,家里文房四宝齐备,而村中的田园的风光,古木溪流,成了他自幼喜爱并眷恋一生的情景。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