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苏平认为,城市雕塑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并且雕塑也并非城市的必要选择。艺术有的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管得太死,反而不特别。对于相关的监管方,首先要管是不是抄袭,第二是安全问题,还有是不要违反公序良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这个雕塑本身需要跟它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如果为了做一个现代化的雕塑,而破坏原有的古风古韵,那就是得不偿失。
在城市的建设和设计方面,是否能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的传统设计。在北京西单有一个牌楼,很多游客会去照相。有的时候,城市没有必要非弄一个雕塑,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其他更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事物。
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二者区分对待。因为雕塑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更多时候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它的用意。所以从艺术角度看,更多的是去培养整个城市的审美,应把立足点放在这里。要尽量在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对城市本身的装点之间找到契合点。 央广网北京12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朱煦认为,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契合点,确实存在争议。雕塑的审美应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一个是大众的感受,一个是艺术家的理解。在雕塑门类里有些很抽象,看完以后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对于这一类作品应该有一定的包容度,前提是它不能在文化、公序良俗上产生过于明显的歧异。对于普通市民喜闻乐见的一些雕塑,应该由公共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