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激烈,优势不明显
“残疾人对就业的要求和健全人没两样,期望值也不低。相对来说,具有专业技能的残疾人不愁就业,就业难的往往是工作技能相对薄弱的人。”王剑说,10年前,杭州市残联曾培训肢残人士维修电动车,当时效果还不错,但现在,市场上基本找不到残疾人维修摊了。“首先是那一批残疾人年纪大了,那时候参加培训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人;其次就是市场饱和,竞争激烈,而残疾人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健全人有优势。还有一点,现在的年轻残疾人觉得这个太辛苦,不愿意去学技术。”
在黄国芳看来,很多视障人士认为盲人按摩太累,想换到另外一个行业,但发现另一个行业也做不好,所以又回来做盲人按摩,如此反反复复,“残疾人士就业中还是要克服一些急躁、毛躁心态。”
体力要求跟不上
采访中,不少残疾人说,打算从事对体力、学历要求都不高的淘宝、微商,不过又遇到了环境封闭的“坎儿”。
许峰是上城区残疾人“阳光艺术”中心负责人,和小伙伴陈巍与杨迪一起从事艺术创作。“我是腿脚不太方便,陈巍和杨迪都是听障问题。”许峰介绍。
“2015年6月8日我从企业辞职,开始专职做微商。”胡春芳说,现在想想,当时这种决定真是一次大冒险,“去做新兴行业没那么简单,残疾人的探索远比普通人来得难,像我交流就有障碍,所以很多残疾人不愿去尝试。”
杨迪之前是做平面设计的,做了5年,但由于沟通障碍以及职业要求越来越高,她无奈辞职,2012年时开始学习釉上彩瓷瓶绘制。
圈子封闭,不愿尝试新事物
就业目标不明确
由于工作不开心,她1999年来到杭州谋生,卖过报纸,擦过皮鞋,“虽然我能吃苦,但后来报纸拉不动,擦鞋收入不稳定。”
陈巍3岁的时候被一场高烧夺去了听力。他从小就爱画画,一直想做个专职画师。“但这个市场竞争激烈,和正常的画师一比,我很多方面都不如他们,更别说沟通了。我那时只能画扇子,一把1.5元,那时候是2004年,一个月赚1800元左右,认识许老师后,就跟着他深入学习国画。”
纪秀兰说完,吃力地爬上木制婴儿椅,给顾客选的蔬菜称重。
方淼鑫在进行竹刻创作。
杨迪在瓷器上进行创作。 “毕业13年后我参加同学聚会才发现自己落伍了,当初成绩不如我好的同学也都学会了电脑,不少工作都比我好。回来后,我决定学习电脑知识。”胡春芳先后开过淘宝店,做过云客服。2013年起,尝试兼职做微商,做的是羊绒代购。 “我是福建人,没读过多少书,一开始是在私人工厂里打工。”纪秀兰告诉记者,她曾在餐巾纸厂、竹席厂工作过,“类似流水线上的工作,每个月就一两千块钱,还常常被老板和同事歧视,他们总觉得我这个做不了那个做不了,其实我都可以做。” 胡春芳是萧山聋协秘书长,出生几个月时,一支没有经过测试的青霉素,让她的世界从此一片寂静。1990年,16岁的她从杭州聋哑学校毕业,在小家庭纺织作坊开始两班倒的工作。
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真不少
今年45岁的纪秀兰身高不到1米,由于小儿麻痹症,她走路都很勉强,目前在沃尔玛东新路店做计称员。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