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知晚常用的办法是读其文,看作者是怎么想的,观其画,看画家是怎么画的,读他人的解读,看看别人又是怎么理解的,正如范景中先生在《附庸风雅和艺术欣赏》中所言:“要进入艺术之门,首先就要相信,相信什么人,相信心目中的专家。”如此,或许才不至于仗着所谓的“纯真之眼”妄下主观臆断之言论,而这种言论显然是毫无价值可言的。还有一点,在潘先生和童先生的著述中,都反复强调多读书,强调读书的重要。如:“画画,不单是技巧问题,有各方面的关系,一天到晚画,手耍滑了。要多读书,又要用心地读,不要小和尚念经,读一条要理解一条。”又如:“多看画论、画史,还有好的画集,多比较,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再如:“不读书,不了解中国文化,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传统。”既然如此,知晚又心生偏见:读书对于画画或者观画赏画,那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功课。
原标题:看画展之前的准备
(责编:郭扬、翁迪凯)
去杭州看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之前,知晚读了《潘天寿谈艺录》和《童中焘解读潘天寿》两本书。《潘天寿谈艺录》算是语录体,一段一段的,有的甚至就一句话。潘先生对于艺术的见解开门见山,语出有力,读来很容易受感染。我觉得这样的书得反复阅读才行,一方面是因为太浓缩,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另一方面是此书摘录潘天寿先生著作和谈论的精华而成,段段精辟,章章绝伦,一下子难以全面吸收,得慢慢消化才是。《童中焘解读潘天寿》一书实际上不单是对潘先生作品的解读,还涉及到诸多中国画传统的东西,只是童先生用浅显易懂、明白如话的口吻道出,读来毫不费力,再加全书文字不多,图文结合,没花多少时间就将其读毕。待到那天去看展览,就觉得有些画自己也能看出点眉目来,这其中当然有点附庸风雅的成分在作怪,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不读书,估计是啥也看不出来,甚至连进美术馆的兴趣都没有;即使哪一天误打误撞闯进展厅,那也是一头雾水,顶多就是拿着相机,来到画前看也不看就按下快门,然后又走向另一幅画前重复这一动作,根本就无法明白观看原作意味着什么。还是那句话,看展览,走马观花浏览一遍估计什么也没看到。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